皮下瘘是肛瘘的一种类型,通常被认为是较为轻微的一种。肛瘘是肛门周围组织与肛管或直肠之间的异常通道,皮下瘘的位置较浅,通常位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症状相对较轻,但若不及时治疗,仍可能引发感染或加重病情。皮下瘘的形成可能与肛门腺感染、肛周脓肿未及时处理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病因:皮下瘘的形成多与肛门腺感染有关。肛门腺位于肛门黏膜下,感染后可能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未完全愈合,导致瘘管形成。肛周脓肿未及时引流或处理不当,也可能发展为皮下瘘。
2、症状:皮下瘘的主要症状包括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和分泌物增多。疼痛通常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尤其在排便时加重。肿胀多局限于肛门周围,可能伴有局部发热。分泌物多为脓性或血性,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刺激或瘙痒。
3、诊断:皮下瘘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的位置和范围,超声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瘘管的走向和深度,排除复杂肛瘘的可能。
4、治疗:皮下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常用方法包括瘘管切开术和瘘管切除术。瘘管切开术适用于简单瘘管,通过切开瘘管促进愈合;瘘管切除术适用于复杂瘘管,彻底切除瘘管组织,减少复发风险。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5、护理:术后护理对皮下瘘的恢复至关重要。患者需保持肛门周围清洁,每日用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伤口的刺激。
皮下瘘患者术后应避免久坐或长时间站立,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或瑜伽,促进血液循环。定期复查,监测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皮下瘘的预后通常较好,复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