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层回声和内膜回声是超声检查中描述子宫不同组织结构的术语,主要区别在于解剖位置、回声特征及临床意义。肌层回声指子宫肌层的超声表现,内膜回声则反映子宫内膜的形态变化。
1、解剖位置:
肌层位于子宫壁中层,由平滑肌构成,厚度均匀;内膜贴附于子宫腔表面,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增厚或脱落。超声下肌层呈均质中等回声,内膜则表现为中央线状高回声带,周围伴低回声功能层。
2、回声强度:
正常肌层回声强度中等且均匀,类似肝脏实质;内膜回声随激素水平波动而变化,增殖期呈"三线征"中央高回声+两侧低回声,分泌期则变为均匀高回声。
3、病理改变:
肌层异常常见于子宫肌瘤,表现为局灶性低或高回声结节;内膜异常包括息肉局灶高回声团块、增生弥漫性增厚或癌变不规则混合回声。肌层腺肌症会出现"栅栏样"不均匀回声。
4、测量标准:
肌层厚度通常在1-3厘米间,绝经后变薄;内膜厚度需结合月经周期评估,卵泡期≤4毫米,黄体期可达16毫米,绝经后>4毫米需警惕病变。
5、临床意义:
肌层评估重点排查肿瘤和腺肌病;内膜监测主要用于月经异常、不孕症和肿瘤筛查。异常肌层回声可能引起压迫症状,内膜异常常导致出血或影响胚胎着床。
建议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此时内膜处于最薄状态便于观察。日常避免高脂饮食以减少雌激素过度刺激,适度运动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发现回声异常需结合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等进一步检查,绝经后阴道出血伴内膜增厚需及时宫腔镜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