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的部位一般在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阑尾是附着于盲肠后内侧的细长管状器官,其体表投影位置主要有麦氏点、兰氏点、苏氏点等定位方法,典型疼痛多始于脐周或上腹部,后转移至右下腹。
1、麦氏点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约90%的阑尾炎患者此处存在压痛和反跳痛。该定位由美国外科医生麦克伯尼提出,是临床最常用的阑尾炎体表标志。炎症刺激壁层腹膜时可出现局部肌紧张,深压后突然抬手疼痛加剧称为反跳痛,提示腹膜受累。
2、兰氏点兰氏点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右1/3处,约10%人群阑尾位置较低或盆腔位阑尾炎可能在此处显现压痛。妊娠中晚期女性因子宫增大推挤阑尾,疼痛位置可能上移。盆腔位阑尾炎可刺激直肠或膀胱,出现里急后重或尿频等非典型症状。
3、苏氏点苏氏点位于脐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连线处,适用于盲肠后位阑尾炎的定位。此类阑尾位置隐蔽,腹部体征可能不明显,但腰大肌试验阳性右侧卧位伸髋时疼痛有助于诊断。盲肠后位阑尾易与输尿管结石混淆,需结合尿液检查鉴别。
4、变异位置约15%人群存在阑尾解剖变异,如肝下位、左下腹位或盲肠后位。内脏反位者阑尾位于左下腹,易被误诊为结肠炎。高位阑尾炎可能表现为右上腹痛,与胆囊炎症状重叠。异位阑尾炎诊断需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可明确解剖关系。
5、疼痛转移典型阑尾炎疼痛初期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内脏神经牵涉痛,6-8小时后转为右下腹壁层腹膜定位痛。这种转移性腹痛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儿童、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可能缺乏典型表现。持续性右下腹痛超过24小时需警惕阑尾穿孔可能。
阑尾炎确诊后应禁食并尽早就医,急性发作期避免热敷或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术后恢复期需逐步过渡饮食,从流质开始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2-3天后尝试软烂面条、蒸蛋等半流质。日常注意预防肠道感染,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免疫力下降,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