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鼻炎的根源主要有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外邪侵袭、情志失调等因素。鼻炎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及外感邪气相关,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施治。
一、肺气虚寒肺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易受寒邪侵袭。患者常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如水,遇风冷加重,可伴有气短乏力。治疗以温肺散寒为主,常用玉屏风散加减,配合艾灸肺俞穴。日常需避免冷空气刺激,适当食用生姜、红枣等温补食物。
二、脾气虚弱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导致鼻窍失养。症状多见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白,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治疗宜健脾益气,选用参苓白术散,可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饮食应规律,少食生冷油腻,山药、茯苓等药食同源食材有益。
三、肾阳不足肾阳为全身阳气根本,肾阳虚则鼻窍失于温煦。常见鼻塞日久、嗅觉减退,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治疗需温补肾阳,方选金匮肾气丸,配合命门穴艾灸。冬季需注意保暖,适量食用羊肉、核桃等温肾食材,避免过度劳累。
四、外邪侵袭风热或风寒之邪从口鼻而入,阻滞肺系经络。急性期多见鼻塞流黄涕、头痛发热,慢性期可转为白黏涕。风热用苍耳子散,风寒用辛夷散,配合迎香穴针刺。日常需增强体质,流感季节佩戴口罩,保持居室通风干燥。
五、情志失调长期肝气郁结可化火犯肺,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脾。症状表现为鼻塞随情绪波动,伴有胸闷胁胀、失眠多梦。治疗需疏肝解郁,选用逍遥散加减,配合太冲穴按压。保持情绪舒畅,练习八段锦等导引术,睡前可用玫瑰花泡茶饮。
中医调理鼻炎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需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坚持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体质偏寒者可用辛夷花煮水熏鼻,气虚者可常服黄芪粥。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可增强卫气,冬季晨起前按摩鼻翼两侧至发热。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建议至正规中医机构进行体质辨识与个性化调理,避免自行长期使用通鼻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