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患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炎症、肠粘连、蛔虫感染等原因引起。肠梗阻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灌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肠道蠕动节律紊乱等因素有关。患儿可能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症状。确诊后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时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常用药物包括开塞露灌肠剂、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2、先天性肠道畸形先天性肠道闭锁或狭窄可能导致完全性肠梗阻,通常在新生儿期出现胆汁性呕吐、腹胀等症状。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需要紧急手术矫正。术后可能使用头孢呋辛酯颗粒预防感染,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3、肠道炎症急性胃肠炎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引发肠壁水肿导致梗阻,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后。患儿多伴有发热、腹泻等症状。治疗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4、肠粘连腹部手术后形成的肠粘连是儿童继发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可能表现为慢性腹痛急性加重。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缓解,严重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可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促进肠蠕动。
5、蛔虫感染肠道蛔虫团块堵塞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患儿可能有磨牙、脐周疼痛史。驱虫治疗首选阿苯达唑颗粒,合并完全梗阻时需手术取虫。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定期进行集体驱虫。
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排便情况,出现持续腹痛或呕吐时应立即就医。日常饮食需规律适量,避免暴饮暴食,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术后恢复期应遵循流质-半流质-普食的渐进饮食原则,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帮助肠道功能恢复。定期随访检查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
肠梗阻保守治疗15天通常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早期轻度肠梗阻患者。肠梗阻保守治疗主要有胃肠减压、禁食禁水、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灌肠通便等方式。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减轻肠管扩张和腹胀症状。胃肠减压能够减少胃肠道内气体和液体潴留,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引流液性状和量,观察是否出现血性液体或异常分泌物。
2、禁食禁水完全停止经口进食进水可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减少肠内容物积聚。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机体所需能量和电解质平衡。当肠鸣音恢复、肛门排便排气时,可逐步尝试少量流质饮食,并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变化。
3、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是保守治疗的关键环节。根据血液生化检查结果补充氯化钠、氯化钾等电解质,维持每日尿量。严重脱水患者可能需要快速补液,但需注意心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避免诱发急性肺水肿。
4、抗生素治疗对于可能合并肠道感染或肠壁缺血的患者,需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抗生素可预防肠道菌群移位导致的腹腔感染,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或耐药性产生。
5、灌肠通便采用温生理盐水或甘油灌肠剂进行低位灌肠,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灌肠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对于高位肠梗阻或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灌肠治疗效果有限且可能加重病情,此时应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肠梗阻保守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每日记录腹痛程度、腹胀变化、肠鸣音情况和排便排气状态。如出现持续腹痛加重、发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表现,提示可能发生肠坏死或穿孔,需立即进行影像学评估并考虑手术治疗。恢复饮食应从清流质开始,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避免过早摄入高纤维食物。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肠梗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