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持续疼痛可通过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局部冷敷、适度活动及控制体重等方式缓解。痛风疼痛通常由尿酸结晶沉积、炎症反应持续、饮食不当、饮水不足及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缓解炎症疼痛,或使用秋水仙碱抑制白细胞趋化。慢性期需配合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或肝功能异常。
2、调整饮食:
每日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150毫克以下,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建议增加低脂乳制品、新鲜蔬菜的摄入,樱桃及其提取物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需严格戒断啤酒和烈酒。
3、局部冷敷:
急性发作时可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疼痛关节,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但需避免冻伤皮肤。发作48小时后可改用温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4、适度活动:
疼痛缓解期应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穿戴护具保护受累关节,避免跑步、跳跃等剧烈运动引发关节损伤。发作期需保持患肢抬高休息。
5、控制体重:
肥胖者需通过饮食和运动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减重速度以每月2-4公斤为宜。快速减重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诱发痛风发作。腰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饮用淡茶、苏打水等碱性饮品促进尿酸排泄。避免突然受凉或关节外伤,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00μmol/L以下。长期反复发作或出现痛风石时,需风湿免疫科评估是否需关节腔冲洗或尿酸氧化酶治疗。夜间突发剧痛可临时服用医生处方的镇痛药物,但不宜自行加大剂量。
楔状缺损一般不会自然好转,需要采取干预措施防止进一步加重。
楔状缺损是牙齿颈部硬组织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多由横向刷牙、酸蚀或咬合应力集中等因素引起。缺损一旦形成,牙体组织无法再生,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冷热敏感、食物嵌塞甚至牙髓暴露。轻度缺损可通过更换软毛牙刷、使用抗敏感牙膏缓解症状,中重度缺损需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进行充填修复。若缺损接近牙髓可能还需根管治疗。
日常应避免横向用力刷牙,选择含氟牙膏配合巴氏刷牙法,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