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稀脱水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拉稀脱水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等因素有关,需及时补充水分并就医评估。
1、尿量减少脱水时宝宝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尿液颜色深黄或长时间无尿。轻度脱水时尿量减少可能不明显,但严重脱水时可能出现6小时以上无尿。家长需记录宝宝排尿频率,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需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常用补液药物包括口服补液盐Ⅲ、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等。
2、口唇干燥脱水会导致口腔黏膜水分不足,表现为嘴唇干裂、唾液分泌减少。触摸宝宝口腔可能发现黏膜发黏,哭闹时无泪液分泌。家长可用清洁棉签蘸水湿润口唇,同时立即补充电解质溶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脱水常伴随此症状,需配合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控制腹泻。
3、眼窝凹陷中度以上脱水时眼眶周围组织液减少,导致眼窝明显下陷。观察宝宝闭眼时眼睑闭合不全,睁眼时眼球活动度降低。这是判断脱水程度的重要指标,出现此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同时针对原发病因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
4、皮肤弹性差轻捏宝宝腹部或手背皮肤后回弹缓慢,严重时皮肤呈帐篷样隆起。测试时应选择胸腹部位,避免因四肢寒冷影响判断。伴随症状可能包括肢端发凉、毛细血管再灌注时间延长。护理时需保持环境温暖,使用加热后的口服补液盐,必要时住院进行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静脉滴注。
5、精神异常宝宝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或异常烦躁,严重脱水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这种神经症状提示脱水已达中度以上,可能伴随代谢性酸中毒。家长发现后须立即送医,避免使用普通白开水补液。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止泻药物如消旋卡多曲颗粒,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腹泻期间继续母乳喂养或提供低乳糖配方奶。每次排便后补充适量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清洁,轮状病毒高发季节可提前接种疫苗。若宝宝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高热或脱水症状加重,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恢复期饮食应从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脱水程度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液丢失量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略减少、皮肤弹性稍差,体液丢失量约占体重的3-5%。此时患者精神状态正常,黏膜轻度干燥,婴幼儿可能出现前囟轻度凹陷。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散或增加饮水纠正,建议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或自制糖盐水。
中度脱水时口渴明显加重,尿量显著减少且颜色深黄,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婴幼儿前囟明显凹陷,体液丢失量达体重的6-9%。可能出现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循环代偿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
重度脱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或烦躁,尿量极少或无尿,皮肤捏起后回弹缓慢超过2秒,眼窝深度凹陷,婴幼儿前囟极度凹陷,体液丢失超过体重10%。常伴随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休克表现,需紧急抢救。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首选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日常需注意观察脱水早期表现,高温环境或腹泻呕吐时应预防性补充水分。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发生脱水,家长和照护者需特别关注其摄入量与排出量平衡。出现中度以上脱水症状或口服补液无效时,必须立即就医避免病情恶化。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随身携带口服补液盐散,运动前后注意分次补充含电解质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