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程度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液丢失量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略减少、皮肤弹性稍差,体液丢失量约占体重的3-5%。此时患者精神状态正常,黏膜轻度干燥,婴幼儿可能出现前囟轻度凹陷。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散或增加饮水纠正,建议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或自制糖盐水。
中度脱水时口渴明显加重,尿量显著减少且颜色深黄,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婴幼儿前囟明显凹陷,体液丢失量达体重的6-9%。可能出现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循环代偿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
重度脱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或烦躁,尿量极少或无尿,皮肤捏起后回弹缓慢超过2秒,眼窝深度凹陷,婴幼儿前囟极度凹陷,体液丢失超过体重10%。常伴随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休克表现,需紧急抢救。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首选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日常需注意观察脱水早期表现,高温环境或腹泻呕吐时应预防性补充水分。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发生脱水,家长和照护者需特别关注其摄入量与排出量平衡。出现中度以上脱水症状或口服补液无效时,必须立即就医避免病情恶化。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随身携带口服补液盐散,运动前后注意分次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运动性脱水早期表现主要有口渴、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加深、轻微头晕、运动能力下降等。运动性脱水是指因运动导致体液丢失超过摄入量,引发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的状态。
1、口渴口渴是运动性脱水最早出现的信号,由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触发。当体液丢失达到体重的1-2%时,口腔黏膜干燥会刺激大脑产生饮水欲望。此时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比纯水更有效,可避免低钠血症。高强度运动时唾液分泌减少会加重口渴感。
2、尿量减少运动时肾脏通过减少尿液生成来维持血容量,尿量可能降至每小时30毫升以下。观察排尿间隔延长和单次尿量骤减是重要判断指标。尿液浓缩机制启动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强。
3、尿液颜色加深脱水时尿液呈深黄色或琥珀色,与尿胆原浓度升高有关。使用尿液比色卡可辅助判断,颜色达到3-4级提示需立即补水。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在浓缩尿液中显色更明显,但需排除维生素B2摄入过量等因素。
4、轻微头晕血容量不足导致脑部供血轻微不足时,可能出现短暂体位性头晕。常见于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运动,伴随眼冒金星或视物模糊。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阴凉处平躺,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5、运动能力下降肌肉含水量下降2%即可导致力量输出减少5-10%,表现为动作协调性降低、反应迟钝。电解质流失会干扰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羽毛球等需要精准控制的运动受影响更显著。
预防运动性脱水需在运动前2小时分次饮用500毫升液体,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150-200毫升含钠饮料。选择透气速干面料服装,避免在日晒强烈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后体重每减轻1公斤需补充1.5升液体,可监测晨起空腹体重判断补水是否充足。出现持续头痛、心率加快等进展性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