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急性阑尾炎是阑尾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常由阑尾管腔阻塞或细菌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处理。
1、转移性右下腹痛早期疼痛多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钝痛,6-8小时后疼痛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麦氏点。疼痛可能伴随局部肌肉紧张,咳嗽或活动时加重。该症状与内脏神经反射及炎症累及腹膜有关,需通过血常规和腹部超声辅助诊断。
2、恶心呕吐约70%患者出现反射性胃肠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缓解。严重者可因肠麻痹导致频繁干呕。该症状与炎症刺激腹膜及自主神经紊乱相关,需禁食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发热体温通常升至38-39℃,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发热程度与炎症严重性呈正相关,儿童及老年人可能表现不典型。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
4、食欲减退早期即可出现厌食症状,患者常拒绝进食。与炎症介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局部腹膜刺激有关,属于急性阑尾炎的特征性前驱表现。术前需评估营养状态,术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
5、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体格检查可见麦氏点固定压痛,抬手时出现反跳痛提示腹膜受累。伴肌卫或肌强直可能提示穿孔。需避免反复按压腹部,可通过CT检查明确炎症范围及并发症。
出现疑似症状应即刻禁食并卧床休息,避免热敷或服用止痛药。术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食物,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切口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发热、切口渗液需及时返院。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
急性阑尾炎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密切观察等方式控制病情。急性阑尾炎通常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1、药物保守治疗对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手术禁忌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药物。头孢呋辛酯片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可对抗厌氧菌感染,消旋山莨菪碱片可缓解平滑肌痉挛。药物治疗需配合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禁食胃肠减压急性发作期需完全禁食,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消化道内容物对阑尾的刺激。胃肠减压期间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监测腹围变化与肠鸣音恢复情况。
3、静脉补液支持因禁食和炎症消耗,患者需通过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补液量根据体重、尿量、心率等指标调整,维持每日尿量在1000-1500毫升为宜。
4、抗生素治疗首选覆盖肠道菌群的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前需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用药48小时后评估疗效,若白细胞计数未下降需考虑手术干预。
5、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期间每4小时监测体温、腹痛程度及腹膜刺激征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腹痛加剧或板状腹等表现,提示可能进展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需立即转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期间应绝对卧床,避免按压腹部。恢复饮食需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首选米汤、藕粉等低纤维食物。痊愈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若反复发作右下腹痛或出现肠梗阻症状,建议择期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