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肠道丢失碳酸氢盐、脱水导致循环障碍、饥饿性酮症、继发乳酸堆积以及肾脏代偿功能不完善。腹泻时肠液大量丢失会直接减少体内碳酸氢盐储备,同时脱水可引发组织灌注不足和乳酸生成增加。婴儿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较弱,进一步加重酸中毒风险。
1、肠道丢失碳酸氢盐婴儿腹泻时肠黏膜分泌的碱性肠液大量流失,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氢盐。正常情况下肠液中的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维持消化道酸碱平衡。当腹泻导致每日粪便量超过40毫升每千克体重时,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这种情况常见于轮状病毒或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需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
2、脱水循环障碍严重腹泻引起的脱水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促使无氧代谢增强。此时细胞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大量乳酸,当血乳酸浓度超过5毫摩尔每升时即可诊断为乳酸性酸中毒。临床表现为呼吸深快、皮肤花纹等,需立即静脉补充晶体液改善微循环。
3、饥饿性酮症腹泻期间婴儿常因食欲减退或禁食导致热量摄入不足,机体动员脂肪分解供能产生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等酸性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当动脉血pH值低于7.3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这种情况在母乳喂养不足或配方奶冲调过稀时更易发生,需保证每日每千克体重100千卡以上的热量供给。
4、继发感染因素肠道病原体产生的内毒素或细菌移位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会干扰线粒体功能,导致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比例增加。沙门氏菌、志贺菌等侵袭性感染更易诱发此类酸中毒,需根据粪便培养结果选用头孢克肟颗粒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感染治疗。
5、肾脏代偿不足婴儿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和重吸收碳酸氢盐的能力仅为成人的30%-50%,在腹泻应激状态下难以有效代偿酸碱失衡。早产儿因肾小球滤过率更低,酸中毒风险更高。当血pH值持续低于7.2时,可能需要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注射液,但需严格监测避免医源性碱中毒。
对于腹泻婴儿应密切观察精神反应、尿量和呼吸频率,每4小时评估一次脱水程度。母乳喂养者需增加喂养频次,配方奶喂养者可临时改用无乳糖配方。补充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有助于肠黏膜修复,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或超过8小时无尿,需立即就医进行血气分析和静脉补液治疗。护理时注意臀部皮肤保护,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
小儿腹泻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碱性药物、控制感染、调整饮食等方式治疗。小儿腹泻代谢性酸中毒通常由腹泻导致体液丢失、肠道菌群失衡、感染性病原体侵袭、喂养不当、先天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补液治疗是纠正脱水及酸中毒的基础措施。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溶液,如口服补液盐Ⅲ,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需根据患儿体重、脱水程度调整速度,避免过快引发心力衰竭。同时需监测尿量及皮肤弹性变化。
2、纠正电解质紊乱腹泻常伴随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需补充氯化钾注射液或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补钾浓度不超过0.3%,速度需缓慢。严重低钠时可谨慎使用3%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期间需每4-6小时监测血电解质,防止纠正过度导致高钾或高钠血症。
3、使用碱性药物当动脉血pH值低于7.2或碳酸氢根小于12mmol/L时,需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用量按公式目标HCO₃⁻-实测HCO₃⁻×0.5×体重计算,先给予半量,复查血气后调整。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改用枸橼酸钠钾合剂,避免钠负荷过重。
4、控制感染细菌性肠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或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轮状病毒肠炎以对症为主,可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减轻症状。所有感染性腹泻均需做好接触隔离,护理前后严格手卫生。
5、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无乳糖配方粉。已添加辅食的患儿给予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渗透性腹泻。少量多餐喂养,逐步恢复至正常摄入量。严重呕吐时可短暂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
治疗期间需每日测量体重评估脱水改善情况,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恢复期可补充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疹,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若出现嗜睡、呼吸深快等酸中毒加重表现,需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方面应规范手卫生、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