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严重腹泻导致体液丢失、肠道碱性物质流失、饥饿性酮症、肾脏代偿功能不完善以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婴儿腹泻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与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性肠炎、乳糖不耐受、遗传性代谢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症状。
1. 脱水严重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发脱水。脱水状态下细胞外液减少,血液循环量不足,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尿量、皮肤弹性及囟门凹陷程度,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纠正脱水。临床常用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口服补液盐散等补充体液。
2. 电解质紊乱腹泻时钠、钾、碳酸氢根等碱性物质随粪便大量流失,破坏体内酸碱平衡。低钾血症会抑制肾脏排酸功能,碳酸氢根减少直接降低血液缓冲能力。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枸橼酸钾颗粒、碳酸氢钠注射液等纠正电解质失衡,同时避免自行补充高渗溶液加重肠道损伤。
3. 感染性肠炎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并增加肠道分泌。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进一步加重酸中毒。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控制感染,同时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
4. 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时,未消化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分解产生乳酸和氢气,导致渗透性腹泻和代谢性酸中毒。家长需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配合使用乳糖酶胶囊帮助消化。酸中毒严重时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但需监测血气避免矫枉过正。
5. 遗传性代谢疾病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酸血症等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因酶缺陷导致有机酸蓄积引发酸中毒。这类患儿常在腹泻诱发下出现严重代谢危象,需立即就医进行血液透析清除毒素,长期治疗需限制特定氨基酸摄入并使用左卡尼汀口服溶液等代谢调节剂。
对于婴儿腹泻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家长应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呼吸频率,腹泻期间继续母乳喂养或改用低渗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避免使用含糖饮料或果汁加重渗透性腹泻,每次排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尿布皮炎。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四肢冰凉等危重表现,须立即送医进行血气分析和静脉补液治疗。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饮食,优先选择易消化的米汤、焦米粥等低渣食物。
小儿腹泻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碱性药物、控制感染、调整饮食等方式治疗。小儿腹泻代谢性酸中毒通常由腹泻导致体液丢失、肠道菌群失衡、感染性病原体侵袭、喂养不当、先天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补液治疗是纠正脱水及酸中毒的基础措施。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溶液,如口服补液盐Ⅲ,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需根据患儿体重、脱水程度调整速度,避免过快引发心力衰竭。同时需监测尿量及皮肤弹性变化。
2、纠正电解质紊乱腹泻常伴随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需补充氯化钾注射液或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补钾浓度不超过0.3%,速度需缓慢。严重低钠时可谨慎使用3%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期间需每4-6小时监测血电解质,防止纠正过度导致高钾或高钠血症。
3、使用碱性药物当动脉血pH值低于7.2或碳酸氢根小于12mmol/L时,需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用量按公式目标HCO₃⁻-实测HCO₃⁻×0.5×体重计算,先给予半量,复查血气后调整。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改用枸橼酸钠钾合剂,避免钠负荷过重。
4、控制感染细菌性肠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或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轮状病毒肠炎以对症为主,可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减轻症状。所有感染性腹泻均需做好接触隔离,护理前后严格手卫生。
5、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无乳糖配方粉。已添加辅食的患儿给予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渗透性腹泻。少量多餐喂养,逐步恢复至正常摄入量。严重呕吐时可短暂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
治疗期间需每日测量体重评估脱水改善情况,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恢复期可补充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疹,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若出现嗜睡、呼吸深快等酸中毒加重表现,需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方面应规范手卫生、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