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创伤可能与外力撞击、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出血等症状。
颌面部创伤多由直接暴力导致,如跌倒时面部着地、拳击伤或车祸撞击。运动过程中未佩戴防护装备也可能造成颧骨、下颌骨等部位骨折。开放性创伤常伴随皮肤裂伤和活动性出血,严重时可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闭合性损伤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淤青,但深层组织如鼻骨、眼眶壁可能已发生骨折。部分患者会因神经受损出现面部麻木或表情肌功能障碍。
轻度挫伤可通过冷敷缓解肿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肿吸收。存在伤口时需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并及时清创缝合。疑似骨折需拍摄X光或CT明确损伤范围,移位性骨折需手术复位固定。术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布洛芬缓释胶囊减轻疼痛,云南白药气雾剂辅助消肿。
恢复期避免咀嚼硬物,选择流质饮食减少颌关节负担,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
鼻炎患者一般可以进行正颌手术,但需在术前评估鼻腔通气功能并控制炎症。正颌手术属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与鼻腔结构存在间接关联,需由耳鼻喉科与口腔外科医生联合评估手术风险。
鼻炎处于稳定期或轻度症状时通常不影响正颌手术。术前需通过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确认鼻中隔偏曲程度与鼻窦炎状态,若存在明显解剖结构异常需优先处理。过敏性鼻炎患者需避开花粉季节手术,慢性鼻炎患者术前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改善黏膜状态。术中麻醉插管可能刺激鼻腔黏膜,术后鼻腔肿胀可能加重暂时性通气障碍,但多数通过药物雾化与体位调整可缓解。
急性鼻窦炎发作期或重度肥厚性鼻炎患者需暂缓手术。鼻腔脓性分泌物增加可能引发术后感染扩散,严重鼻塞可能干扰麻醉通气管理。这类患者需先接受抗生素治疗或鼻甲部分切除术,待炎症消退后重新评估手术指征。合并哮喘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需额外进行肺功能与多导睡眠图检查。
术后需加强鼻腔护理与感染预防。使用医用生理海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导致创口出血。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面部水肿,术后1个月避免游泳或潜水。定期复查颌骨愈合与鼻腔功能,若出现持续鼻塞、脓涕需及时排查鼻窦炎。饮食宜选择温凉软食减少咀嚼震动,补充维生素C促进伤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