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主要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两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包括糖丸剂型和滴剂剂型,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注射剂型。接种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式,建议家长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及时为孩子接种。
1、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通过口服方式接种,常见剂型有糖丸和滴剂。该疫苗含有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接种后能在肠道产生免疫反应,有效预防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发热或胃肠道反应,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该疫苗需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时分别接种一剂。
2、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注射剂型,含有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该疫苗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接种程序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一剂。接种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或低热,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该疫苗不能产生肠道免疫,但能有效预防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
3、联合疫苗五联疫苗可同时预防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该疫苗减少了接种次数,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接种程序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一剂。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4、应急接种在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或接触患者后,可进行应急接种。通常选择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能快速产生免疫保护。应急接种需与常规免疫接种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后需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出现持续高热或肢体无力需及时就医。
5、加强免疫4周岁时需加强接种一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选择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加强免疫能巩固免疫效果,维持长期保护。接种前需确认既往接种记录,避免重复接种。接种后需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
除按时接种疫苗外,家长还需注意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在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种疫苗后需留观30分钟,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按时完成全程免疫接种。
小儿麻痹症一般是指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肢体瘫痪。
1、病毒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道复制,随后可能突破血脑屏障攻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病毒分为三种血清型,感染后仅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
2、临床表现典型病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瘫痪期特征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少数病例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
3、病理改变病毒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相应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急性期可见神经元坏死和炎性浸润,后期出现胶质细胞增生。受损神经元无法再生,但存活神经元可通过轴突发芽代偿部分功能。
4、诊断方法粪便病毒分离是金标准,发病1周内阳性率最高。血清学检测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核酸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特性。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有助于定位病变。
5、预防措施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我国采用2剂灭活疫苗加2剂减毒活疫苗的序贯程序。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患者排泄物需消毒处理。流行期间避免人群聚集,注意饮食卫生。
对于已确诊患儿,急性期应绝对卧床避免加重瘫痪。恢复期需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矫形器使用和功能锻炼。家长需定期随访肌力恢复情况,注意观察有无进行性肌萎缩等后遗症。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修复。目前我国通过疫苗接种已实现本土野病毒株的消除,但仍需维持高水平接种率防范输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