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导致的感染。主要有输血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传播、医源性器械污染传播等途径。
1、输血传播输入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导致感染。常见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和血液检测,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受血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
2、共用注射器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是血液传播的高危行为。针头残留的微量血液可能携带HIV、梅毒等病原体。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可有效阻断传播,吸毒人员应接受专业戒毒治疗和针具交换服务。
3、母婴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乙肝病毒、HIV等,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血或产道分泌物可能发生感染。孕期规范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和抗病毒治疗,选择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显著降低传播概率。
4、破损皮肤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处理锐器伤或皮肤破损者接触感染者血液时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挤出污染血液,根据暴露源情况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5、医源性器械污染重复使用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手术器械、针灸针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医疗机构须执行消毒灭菌规范,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前可要求查看器械消毒证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排查感染可能。
预防血液传播需建立多重防护体系。普通人群应避免非法采供血和不安全注射,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创伤出血时使用无菌敷料包扎。定期进行传染病筛查,乙肝易感者可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皮肤破损时及时消毒处理。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在72小时内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
血液感染通常可以治好,但需要根据感染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判断。血液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需通过规范抗感染治疗控制病情。
细菌性血液感染较为常见,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需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多数患者在1-2周治疗后感染指标可明显下降,伴随的发热、寒战等症状逐渐缓解。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真菌性血液感染如念珠菌血症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使用注射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抗真菌药物,疗程通常需要4-6周。病毒性血液感染如EB病毒血症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严重感染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可能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支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需延长治疗周期。
血液感染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饮食需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鸡蛋羹、鱼肉粥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观察体温变化。恢复期可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若出现反复发热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