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住院治疗,主要措施包括补液纠正脱水、胰岛素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消除诱因及对症支持。该症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见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应激等,典型表现为多尿、口渴、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
1、补液治疗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是首要措施,24小时内需补足预估失水量。初期以等渗盐水为主,血糖降至特定范围后改用葡萄糖溶液。补液速度需根据脱水程度、心肺功能调整,老年患者需警惕心力衰竭。
2、胰岛素应用持续静脉滴注短效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关键,初始负荷剂量后维持恒速输注。治疗期间每小时监测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血糖达标后仍需维持胰岛素治疗直至酮体转阴,避免过早停用导致反跳。
3、电解质调整重点关注血钾水平变化,补液初期血钾正常或偏低者需即刻补钾。监测心电图和血钾浓度,尿量少于特定数值时暂缓补钾。同时注意纠正低钠、低磷等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
4、诱因处理积极控制感染灶是常见干预重点,需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后使用抗生素。手术创伤等应激因素需专科协同处理,胰岛素泵故障者需更换输注装置。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需同步开展糖尿病教育。
5、并发症防治密切监测脑水肿征兆如头痛、意识改变,必要时使用甘露醇脱水。急性肾损伤患者需调整补液方案,严重酸中毒者谨慎使用碳酸氢钠。恢复期需过渡为皮下胰岛素注射,制定个体化血糖管理方案。
患者出院后应保持规律血糖监测,每日饮水不少于特定量,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出现恶心呕吐或血糖持续升高时需立即复诊,胰岛素注射不可随意中断。建议每三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同时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由胰岛素缺乏、感染、饮食失控、应激反应、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密切监测等方式治疗。
1、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会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患者可能出现多尿、口渴、乏力等症状。需立即静脉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同时需每小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2、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常见感染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感染导致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同时积极补液纠正脱水。
3、饮食失控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或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治疗需严格禁食,待血糖稳定后逐步恢复糖尿病饮食,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
4、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扩容,使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5、药物使用不当自行停用胰岛素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眼球凹陷等脱水表现。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升高血糖药物,必要时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出院后需坚持糖尿病饮食,每日监测血糖,规律注射胰岛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预防感染发生。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防止酮症酸中毒复发。家属应学习低血糖识别和处理方法,家中备好葡萄糖片等急救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