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可通过密切监测、体位管理、药物控制、呼吸道护理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护理。颅内压增高通常由脑水肿、颅内出血、脑肿瘤、感染或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尤其是颅内压的变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和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2、体位管理:保持病人头部抬高15-30度,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扭转,以免影响脑部血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同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颅内压。
3、药物控制: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20%溶液,每次125-250ml,静脉滴注或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减轻脑水肿。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5-10mg,口服或静脉注射缓解病人焦虑,降低颅内压波动。
4、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分泌物,防止误吸。必要时进行吸氧或机械通气,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定期评估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5、心理支持:颅内压增高病人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给予心理疏导。向家属解释病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需注重饮食调节,建议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避免过量饮水。适当进行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病人安全舒适。
颅内压增高可能由脑水肿、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等原因引起。
1、脑水肿:脑组织因缺氧、创伤或炎症导致水分积聚,引发颅内压增高。治疗可通过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注射液20%浓度,250ml静脉滴注、限制液体摄入、保持头部抬高等方式缓解症状。
2、脑肿瘤:肿瘤占位效应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升高。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放射治疗、化疗如替莫唑胺胶囊,150mg/m²每日一次等,以减轻占位效应。
3、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压迫脑组织。治疗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控制血压、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1g静脉滴注等方式降低颅内压。
4、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液体积聚,引发颅内压增高。治疗可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等方式改善脑脊液循环。
5、颅内感染: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发脑膜炎或脑炎,导致颅内压升高。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注射液2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射液10mg/kg每8小时一次、控制感染源等方式缓解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和颅内压变化,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