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五项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总蛋白五项指标。
1、谷丙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当肝细胞受损时,谷丙转氨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该酶水平升高。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谷丙转氨酶升高。轻度升高可能与熬夜、饮酒等生理因素有关。
2、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脏,还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该指标升高可能提示肝脏疾病,但也可能与心脏疾病或肌肉损伤有关。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有助于判断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比值升高可能提示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肝病。
3、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的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肝炎、胆道梗阻、溶血等疾病。轻度升高可能与剧烈运动、饥饿等生理因素有关,持续升高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4、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其升高主要提示胆汁排泄障碍。胆道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可能导致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有助于鉴别黄疸类型,比值超过50%通常提示梗阻性黄疸。
5、总蛋白总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导致总蛋白降低。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升高可能提示肝硬化。总蛋白异常需要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肝功能检查前应保持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异常指标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这些都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对于已确诊肝病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
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部位。
1、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作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同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激素,参与血压调节和造血功能。常见的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结石和肾功能衰竭等。
2、输尿管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连接肾脏与膀胱,长约25-30厘米。输尿管通过节律性蠕动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其内壁的黏膜层可防止尿液反流。输尿管存在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是结石易嵌顿的区域。输尿管梗阻可能导致肾积水和感染,常见问题包括输尿管结石、先天性狭窄或肿瘤压迫等。
3、膀胱膀胱是位于盆腔内的肌性储尿器官,正常容量约300-500毫升。膀胱壁由逼尿肌构成,具有高度伸展性,黏膜层存在移行上皮以适应容积变化。膀胱通过充盈感受器触发排尿反射,受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双重支配。常见膀胱疾病包括膀胱炎、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结石以及膀胱肿瘤等,临床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
4、尿道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最后通道,男女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尿道长约18-20厘米,兼具排尿和排精功能,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女性尿道仅3-5厘米,单纯排尿功能,更易发生逆行感染。尿道括约肌控制排尿启闭,尿道黏膜的腺体分泌黏液起保护作用。常见尿道问题包括尿道炎、尿道狭窄、尿道损伤和先天性畸形等。
5、附属结构泌尿系统还包括重要的附属结构,如肾盂、肾盏等尿液收集系统,以及供应肾脏的肾动脉、肾静脉等血管网络。男性前列腺作为生殖系统器官,其增生可能压迫尿道影响排尿。这些结构与核心器官协同完成尿液生成、储存和排泄的全过程,任何部位功能障碍均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疾病。
保持泌尿系统健康需注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长时间憋尿,规律作息减少熬夜。饮食上限制高盐、高嘌呤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出现排尿异常、腰痛或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常规体检建议每年进行尿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性活动后及时排尿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