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休克的共同点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及细胞代谢紊乱。休克主要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等类型。
低血容量性休克通常由大量失血、严重脱水或烧伤导致体液丢失引起,表现为皮肤湿冷、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心源性休克多因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泵功能衰竭所致,常伴随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主要特征是血管扩张和血流分布异常,可能出现发热或皮肤潮红。梗阻性休克由肺栓塞、心脏压塞等血流通道受阻引发,症状包括颈静脉怒张和奇脉。
无论何种休克类型,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建议立即保持患者平卧位,注意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有条件可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变化,记录尿量等关键指标。休克属于急危重症,须立即呼叫急救或送往医院,途中尽量保持患者体位稳定。医护人员会根据休克类型采取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或病因治疗等措施。
脓毒症休克的生存时间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感染控制速度及器官功能受损程度。未经及时治疗的患者可能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死亡,而早期干预可使部分患者存活超过5年。脓毒症休克是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随循环衰竭,需立即进入重症监护治疗。
感染源控制与器官支持是影响预后的核心因素。细菌性肺炎、腹腔感染等明确感染源的患者,在24小时内获得有效抗生素和液体复苏后,部分可存活1-3个月。存在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生存时间可能缩短至数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同时出现呼吸衰竭和急性肾损伤时,30天死亡率较高。
医疗资源可及性显著改变生存曲线。在获得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条件下,约半数患者可存活1年以上。年轻患者无基础疾病且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时,长期生存概率可达普通人群水平。基因检测显示TNF-α高表达者往往预后较差。
脓毒症休克患者需严格遵循感染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伤口规范护理和避免接触传染源。康复期应进行营养评估,补充优质蛋白与维生素D,逐步开展床边康复训练。家属需监测体温、尿量等指标变化,发现意识模糊或呼吸急促时立即送医。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器官功能,必要时接受免疫调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