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常见诱因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局部感染未及时控制,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病原体血行播散。其他高危因素涉及侵入性医疗操作、创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1、局部感染扩散肺炎链球菌肺炎、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等局部感染灶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可突破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患者常伴有寒战、高热、原发感染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
2、免疫功能受损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因免疫功能缺陷,更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淋巴细胞计数异常。除抗感染治疗外,需配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并控制基础疾病。建议此类人群避免接触传染源,定期监测感染指标。
3、医疗相关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体表定植菌带入血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需拔除感染导管,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
4、创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大面积烧伤等创伤破坏皮肤屏障,铜绿假单胞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通过创面侵入。早期表现为伤口化脓、全身中毒症状。需彻底清创并联合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替加环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5、肠道菌群移位严重创伤、休克时肠道黏膜缺血损伤,肠源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可经门静脉入血。多伴有腹胀、肠鸣音减弱等胃肠功能障碍。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并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
预防急性败血症需加强感染灶早期处理,避免滥用抗生素。高危人群出现寒战、体温波动超过38℃或低于36℃、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以支持机体修复。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不可自行停药。
小儿败血症属于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败血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免疫缺陷、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抗感染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小儿败血症的严重性源于病原体毒素入血后触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瘀斑或花斑样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毛细血管渗漏导致血压下降,表现为四肢冰凉、尿量减少等休克征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会出现烦躁或嗜睡,严重者发生惊厥或昏迷。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显著增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新生儿及免疫低下患儿更易发展为脓毒症休克,这类特殊人群起病隐匿,可能仅表现为喂养困难或体温不升。早产儿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通过脐部或穿刺部位感染的风险更高。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如慢性肉芽肿病,其吞噬细胞功能异常会导致反复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此类高危群体一旦怀疑败血症,需在1小时内启动广谱抗生素治疗,常见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美罗培南注射液等穿透力强的药物。
小儿败血症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存活患儿中约20%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运动障碍或认知功能受损。住院期间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或血液净化治疗。恢复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避免接触感染源。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拒食、呻吟呼吸或皮肤发花等表现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