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常见诱因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局部感染未及时控制,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病原体血行播散。其他高危因素涉及侵入性医疗操作、创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1、局部感染扩散肺炎链球菌肺炎、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等局部感染灶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可突破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患者常伴有寒战、高热、原发感染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
2、免疫功能受损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因免疫功能缺陷,更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淋巴细胞计数异常。除抗感染治疗外,需配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并控制基础疾病。建议此类人群避免接触传染源,定期监测感染指标。
3、医疗相关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体表定植菌带入血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需拔除感染导管,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
4、创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大面积烧伤等创伤破坏皮肤屏障,铜绿假单胞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通过创面侵入。早期表现为伤口化脓、全身中毒症状。需彻底清创并联合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替加环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5、肠道菌群移位严重创伤、休克时肠道黏膜缺血损伤,肠源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可经门静脉入血。多伴有腹胀、肠鸣音减弱等胃肠功能障碍。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并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
预防急性败血症需加强感染灶早期处理,避免滥用抗生素。高危人群出现寒战、体温波动超过38℃或低于36℃、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以支持机体修复。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不可自行停药。
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出现脓毒败血症病史通常与细菌感染扩散、免疫力低下或治疗延误等因素有关。化脓性脊柱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袭脊柱引起,若感染未及时控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导致脓毒败血症。
1. 细菌感染扩散化脓性脊柱炎的病原体可通过局部感染灶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当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时,可能引发脓毒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等全身炎症反应。治疗需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必要时需手术清除感染灶。
2.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感染扩散。这类患者化脓性脊柱炎进展较快,细菌易突破局部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治疗需在抗感染同时加强免疫支持,如使用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3. 治疗延误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误诊可能导致治疗延迟,使感染持续进展。未及时使用足量抗生素或手术引流不彻底时,感染灶可能持续释放细菌入血。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如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万古霉素等。
4. 脊柱解剖特点脊柱血供丰富且存在静脉丛,细菌易通过Batson静脉丛扩散。椎间盘无直接血供,抗生素难以渗透,导致感染控制困难。患者可能伴发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需行MRI明确范围。治疗需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等手术。
5. 基础疾病影响合并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其他感染灶时,可能通过血行播散累及脊柱。静脉吸毒或留置导管等医疗操作也可能引入病原体。这类患者需全面排查感染源,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疗程需足够长。
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脊柱负重。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使用支具保护脊柱。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监测感染控制情况。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改变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