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压力过大、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引起。胃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改善。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最常见的病因,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侵蚀胃壁。患者可能出现餐后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需复查确认疗效。
2、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这类患者溃疡多位于胃窦部,疼痛具有周期性特点。治疗时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更换为对胃肠刺激较小的塞来昔布胶囊,并配合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保护胃黏膜。
3、胃酸分泌异常胃泌素瘤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会导致胃酸过量分泌,腐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这类溃疡疼痛常在夜间加重,可能伴有呕吐咖啡样物。诊断需进行胃液分析,治疗可选用法莫替丁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抑酸护胃药物,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胃泌素瘤。
4、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焦虑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增加胃酸分泌,同时减少胃黏膜血流。应激性溃疡好发于胃体部,可能突发呕血或黑便。除使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外,需配合心理疏导、正念训练等减压措施。
5、不良饮食习惯长期进食过烫、辛辣或腌制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空腹饮酒、暴饮暴食也会破坏胃酸分泌节律。这类患者溃疡症状与进食关系密切,治疗需严格戒烟酒,选择小米粥、蒸蛋羹等温和饮食,配合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
胃溃疡患者日常应注意规律进食,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每餐保持七分饱。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限制油炸烧烤食品。可适量食用猴头菇、山药等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食材,但需避免过热过烫。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建议通过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改善胃肠功能。若出现呕血、剧烈腹痛或体重骤降,应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
胃溃疡严重时可能导致胃穿孔、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胃溃疡加重主要与长期胃酸侵蚀、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腹痛加剧、呕血黑便、体重骤降。
1、胃穿孔胃溃疡持续进展可能穿透胃壁全层形成穿孔,突发剧烈刀割样上腹痛并迅速蔓延至全腹,伴随板状腹、发热、休克等腹膜炎体征。需紧急行胃穿孔修补术或部分胃切除术,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呕血或柏油样便,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急诊需胃镜下止血,静脉输注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内脏血流,口服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反复出血者可能需选择性胃动脉栓塞术干预。
3、幽门梗阻溃疡反复发作导致幽门瘢痕狭窄,出现餐后腹胀、呕吐隔夜宿食。胃肠减压后需静脉营养支持,轻症可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重症需行胃空肠吻合术解除梗阻。
4、癌变风险长期不愈的胃溃疡可能恶变为胃癌,尤其伴肠上皮化生者。需定期胃镜活检监测,发现异型增生时考虑预防性胃部分切除。癌变早期可表现为腹痛规律改变、贫血进行性加重。
5、全身衰竭慢性溃疡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需补充肠内营养粉剂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治疗原发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需多学科协同诊疗。
胃溃疡患者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规律服用枸橼酸铋钾等黏膜保护剂。进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嫩豆腐等低纤维食物。疼痛发作时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但需警惕掩盖穿孔症状。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出现呕血、持续剧痛或意识模糊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