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心绞痛主要分为劳力型心绞痛、非劳力型心绞痛和混合型心绞痛三种类型。稳定性心绞痛的分型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诱因、发作特点及缓解方式密切相关,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一、劳力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时供血不足。典型发作与特定活动强度相关,如爬楼梯、快步行走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发作时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冠状动脉造影常显示单支或多支血管狭窄超过百分之七十。
二、非劳力型心绞痛非劳力型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和卧位型心绞痛,发作与冠状动脉痉挛相关。变异型心绞痛多发生于静息状态,常伴心电图ST段抬高,与昼夜节律有关。卧位型心绞痛多在夜间平卧时发作,与静脉回流增加导致心肌耗氧量上升有关。这类心绞痛对钙通道阻滞剂反应良好,但需警惕进展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
三、混合型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兼具劳力型和静息型发作特点,提示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合并痉挛。患者可能在轻度活动或静息状态下均出现症状,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波动较大。此类患者需要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同时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程度。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有氧运动。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波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救,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若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或含药效果减弱,须立即就医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遵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危险因素控制和长期随访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治疗措施。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锻炼时间应达到一定时长。同时需控制体重,维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血运重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改善血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血运重建治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
4、危险因素控制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至关重要。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应优化血糖管理。血脂异常患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理想水平。同时要治疗合并的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5、长期随访管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病情变化。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建立急救预案,指导患者识别心绞痛加重征象,必要时及时就医。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限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并舌下含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同时做好相关疾病的管控。长期坚持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和预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