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并不可怕,现代医疗技术已使其成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透析主要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通过人工方式替代肾脏功能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主要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
血液透析需要每周到医院进行数次治疗,每次持续数小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轻微不适如低血压或肌肉痉挛,但医护人员会全程监测并及时处理。腹膜透析可在家操作,通过腹腔透析液交换实现毒素清除,更适合部分活动需求较高的患者。两种方式均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配合医生调整透析方案。
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对穿刺或导管置入存在心理压力,实际操作中会使用局部麻醉减轻疼痛。长期透析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或骨病等并发症,但通过规范用药和营养管理可有效控制。随着透析设备和技术进步,治疗舒适度已显著提升,多数患者可维持正常工作生活。
透析患者需注意控制水分摄入,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百分之五。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钾高磷食物。定期监测血压和实验室指标,按时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保持导管或瘘管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心理上应正视疾病,与医护团队保持良好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通常不会引起剧烈疼痛,但可能伴随不适感。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血液透析作为替代治疗手段,主要通过体外循环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透析过程中,穿刺针的置入可能造成短暂刺痛,但多数患者可耐受。治疗初期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或头痛等反应,与体液快速清除及电解质变化有关。随着透析频率的稳定和干体重的准确设定,这些症状往往减轻。部分患者会感到身体发冷或疲倦,这与血液体外循环时的温度损失和代谢废物清除相关。
少数情况下,若血管通路建立不理想或存在并发症,可能加重不适感。如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时,穿刺困难可能导致局部血肿;高钾血症或酸碱失衡未及时纠正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长期透析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骨痛等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的症状。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透析,严格限制水分和高钾食物摄入,配合医生调整干体重和透析方案。出现严重不适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可考虑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方案。透析期间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