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感染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饮食调节、休息护理等方式缓解,通常由口腔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术后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漱口水清洁口腔,每日3-4次,避免细菌滋生。轻柔刷牙,避开手术区域,防止伤口二次损伤。清洁后可用无菌纱布轻轻按压伤口,减少出血和感染风险。
2、药物治疗:感染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3次,或头孢克肟片200mg每日2次。局部可涂抹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每日2次。如有疼痛,可服用布洛芬片400mg每日3次,缓解不适。
3、饮食调节: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蛋、豆腐等,避免辛辣、过热或过硬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促进伤口愈合。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番茄,增强免疫力。
4、休息护理: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促进身体恢复。尽量少说话,减少口腔活动,避免伤口撕裂。保持头部稍高的睡姿,减少局部肿胀和出血。
5、定期复查:术后3-5天复诊,医生会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出现持续发热、剧烈疼痛或伤口化脓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感染扩散。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避免使用牙签等尖锐物品刺激伤口。适当进行轻度的口腔运动,如轻轻咬合,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瘦肉、新鲜蔬菜,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拔牙前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口腔全景片、血压测量、传染病筛查等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确保拔牙操作的安全性。
1、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若存在严重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可能需暂缓拔牙以避免术中出血风险。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需告知医生近期用药史。
2、凝血功能通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血液凝固能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或肝病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异常,需提前调整用药方案。医生会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术前使用止血药物或推迟手术。
3、口腔全景片曲面断层片能清晰显示牙齿与颌骨、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尤其对复杂阻生齿拔除至关重要。可发现牙根弯曲、骨粘连等特殊情况,帮助制定手术方案。孕妇需告知医生情况,必要时采用铅衣防护。
4、血压测量高血压患者拔牙时易出现术中出血或心血管意外。血压超过160/100mmHg通常需先控制血压再手术。紧张可能导致测量值偏高,建议静坐15分钟后复测,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
5、传染病筛查乙肝、梅毒、HIV等传染病的筛查既保护患者也保护医护人员。阳性结果不会拒绝治疗,但需加强器械消毒和防护措施。急性传染病活动期建议推迟择期拔牙。
拔牙前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者需提前告知必要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女性需避开月经期,术前24小时禁酒。术后护理需准备冰袋、无菌纱布及软质食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但24小时内避免漱口,出现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