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前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口腔全景片、血压测量、传染病筛查等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确保拔牙操作的安全性。
1、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若存在严重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可能需暂缓拔牙以避免术中出血风险。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需告知医生近期用药史。
2、凝血功能通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血液凝固能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或肝病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异常,需提前调整用药方案。医生会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术前使用止血药物或推迟手术。
3、口腔全景片曲面断层片能清晰显示牙齿与颌骨、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尤其对复杂阻生齿拔除至关重要。可发现牙根弯曲、骨粘连等特殊情况,帮助制定手术方案。孕妇需告知医生情况,必要时采用铅衣防护。
4、血压测量高血压患者拔牙时易出现术中出血或心血管意外。血压超过160/100mmHg通常需先控制血压再手术。紧张可能导致测量值偏高,建议静坐15分钟后复测,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
5、传染病筛查乙肝、梅毒、HIV等传染病的筛查既保护患者也保护医护人员。阳性结果不会拒绝治疗,但需加强器械消毒和防护措施。急性传染病活动期建议推迟择期拔牙。
拔牙前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者需提前告知必要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女性需避开月经期,术前24小时禁酒。术后护理需准备冰袋、无菌纱布及软质食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但24小时内避免漱口,出现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应及时复诊。
急性牙髓炎拔牙通常不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特定情况下可能作为最终解决方案。
急性牙髓炎主要由龋齿进展、牙体硬组织缺损或外伤导致牙髓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自发性剧痛、冷热刺激痛及夜间痛加重。临床治疗以保存患牙为原则,优先采用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并修复牙体。根管治疗通过彻底清理髓腔内的坏死组织和细菌,配合药物消毒及严密充填,可有效控制炎症并保留牙齿功能。若患牙存在严重缺损、根尖周病变广泛或无法进行根管治疗时,拔牙可作为终止感染的最终手段,但需评估后续修复方案如种植牙或义齿。
拔牙后应保持创口清洁,避免24小时内漱口或进食过热食物,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日常需加强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以预防类似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