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浆置换、肾脏替代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治疗。紫癜性肾炎通常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饮食以低盐、优质蛋白为主,限制高钾食物摄入。注意观察皮肤紫癜变化及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紫癜部位。
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炎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适用于重症病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可降低尿蛋白。出现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皮肤紫癜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
3、血浆置换对于急进性肾炎或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可通过血浆置换清除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每次置换2000-3000毫升血浆,连续进行3-5次。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补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
4、肾脏替代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小时。腹膜透析可采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方式。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肾移植手术。
5、中医治疗急性期以清热凉血为主,可使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慢性期以益气养阴为治则,常用参芪地黄汤。针灸选取肾俞、足三里等穴位。中药熏洗可缓解皮肤紫癜,常用紫草、丹参等药材。
紫癜性肾炎患者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食物或药物。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出现水肿加重、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紫癜性肾炎可通过调整饮食、卧床休息、药物治疗、中医调理、血浆置换等方式治疗。紫癜性肾炎通常由过敏反应、感染、免疫异常、药物刺激、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患者需限制高盐高蛋白食物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可适量食用冬瓜、薏苡仁等利水食物,禁止食用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若存在血尿症状,应增加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西蓝花、猕猴桃等摄入。
2、卧床休息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减轻下肢紫癜和关节肿痛症状。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床边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家长需帮助儿童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挠皮疹部位。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配合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严重蛋白尿患者需联合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必要时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
4、中医调理湿热型可选用黄葵胶囊清热利湿,脾肾阳虚型适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中药熏洗可缓解皮肤紫癜,选用紫草、地肤子等药材煎汤外敷。治疗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
5、血浆置换针对重症患者或激素抵抗型病例,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免疫复合物。每次置换血浆2000-3000毫升,需配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该治疗可能导致低钙血症等并发症。
紫癜性肾炎患者应建立饮食日记记录过敏原,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致敏物质。恢复期建议每周检测尿蛋白定量,持续半年以上。冬季注意下肢保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若出现新发紫癜或尿量骤减,应立即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