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肾和透析的生存期长短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肾功能稳定且匹配肾源良好的患者换肾后生存期通常更长,而无法耐受手术或肾源匹配不佳的患者长期规律透析也能获得较好生存质量。
肾移植成功患者5年生存率普遍超过80%,术后排斥反应控制良好者可接近正常人群寿命。移植肾来源于活体亲属时匹配度更高,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更少,长期生存优势更明显。术后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定期复查肾功能,及时调整抗排斥方案。饮食需控制高钾食物摄入,避免感染诱发排斥反应。
血液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约50-60%,但通过充分透析剂量和规范管理可延长至10年以上。每周3次规律透析能较好清除毒素,配合限水限盐和优质低蛋白饮食可减少并发症。腹膜透析更适合心血管功能不稳定者,居家操作便利性高,但需严格预防腹膜炎。两种透析方式均需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及时纠正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
建议终末期肾病患者结合年龄、基础疾病、经济条件等综合评估治疗方式。无论选择何种方案,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出现发热、水肿或乏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透析治疗不能治愈尿毒症,但能替代肾脏部分功能以维持生命。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需通过透析或肾移植进行长期管理。
透析通过人工方式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形式。血液透析需每周到医院进行3-4次治疗,每次持续3-5小时,利用透析机过滤血液。腹膜透析则通过腹腔内置管和透析液每日居家操作,更灵活但感染风险略高。两种方式均能缓解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延缓并发症进展,但无法恢复肾脏原有功能。
尿毒症患者需终身依赖透析或接受肾移植。肾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方法,但供体匹配困难且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透析期间需严格限制水分、钾、磷的摄入,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红蛋白。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者需同步控制原发病,避免高磷血症导致血管钙化。
建议患者遵医嘱规律透析,配合低蛋白饮食,适当补充复方α-酮酸片改善营养状态。出现皮肤瘙痒、骨痛等并发症时,可选用碳酸镧咀嚼片降血磷,或注射重组人促红素纠正贫血。日常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