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是血清。血清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后剩余的透明淡黄色液体,不含血细胞和凝血因子,但含有白蛋白、球蛋白、电解质、抗体、激素等成分。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形成临时止血栓。同时凝血因子被激活,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血细胞包裹形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后挤出的液体即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因为纤维蛋白原已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白蛋白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血清中的电解质如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抗体能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激素则参与调节各种生理功能。血清在医学诊断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成分可以辅助诊断多种疾病。
血清标本的采集需要先让血液在试管中自然凝固,通常需要30-60分钟,然后通过离心分离获得。血清保存时应注意避免反复冻融,以免影响检测结果。临床上常用血清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生化检查,也可用于免疫学检测如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筛查等。血清学检查是疾病诊断和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
血液不循环的症状主要有手脚冰凉、皮肤苍白、肢体麻木、头晕乏力、伤口愈合缓慢等。血液不循环可能与血管病变、心脏功能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供血不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手脚冰凉手脚冰凉是血液不循环的常见表现,由于末梢血管收缩或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肢体远端温度降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生理因素可能引发该症状,可通过局部热敷、加强保暖改善。若伴随皮肤青紫或疼痛,需排查雷诺综合征、动脉硬化等疾病,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前列地尔注射液等药物改善微循环。
2、皮肤苍白皮肤苍白多因皮下毛细血管血流减少所致,常见于贫血、低血压等疾病。生理性因素如寒冷环境暴露可通过保暖缓解,病理性情况需检测血红蛋白水平。若伴随甲床发白或黏膜色泽变淡,可能与缺铁性贫血相关,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B12片等,同时需排查慢性失血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3、肢体麻木肢体麻木常因神经组织缺血导致感觉异常,短暂性麻木可能与姿势压迫有关,改变体位即可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等疾病引起的麻木需进行肌电图检查,治疗时可联合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片等药物营养神经,并控制原发病血糖水平。
4、头晕乏力脑部供血不足易引发头晕乏力,体位性低血压或椎基底动脉狭窄均可导致。轻度症状可通过补充水分、缓慢起卧调节,严重眩晕伴呕吐需排查后循环缺血,医生可能开具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银杏叶提取物片等改善脑血流药物。
5、伤口愈合缓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延缓组织修复,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尤为典型。日常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头孢呋辛酯片、莫匹罗星软膏等抗菌药物。深部组织缺血可能需血管介入治疗,同时应监测血糖和血脂水平。
改善血液循环需结合病因综合干预,日常可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饮食注意减少高脂高盐摄入,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类食物。冬季需加强四肢保暖,吸烟人群应尽早戒烟以降低血管损伤风险。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须立即就医排除血管栓塞等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