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通过观察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判断。贫血可能由缺铁、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食欲减退等症状。
1、观察症状贫血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颜色变淡、心悸、气短等表现。重度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下肢水肿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组织缺氧有关,但需注意症状严重程度与贫血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
2、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诊断贫血最基础的检查,主要观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每升,女性低于110克每升可诊断为贫血。血常规还能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如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提示缺铁性贫血,增大则可能为巨幼细胞贫血。
3、铁代谢检查怀疑缺铁性贫血时需进行铁代谢检查,包括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降低提示缺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也是缺铁性贫血的特征性表现。这些检查有助于鉴别缺铁性贫血与其他小细胞性贫血。
4、骨髓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可直接观察造血组织情况,对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重要价值。骨髓涂片可评估红细胞系增生程度、细胞形态及铁储备情况。骨髓活检能更全面评估骨髓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对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5、其他检查根据初步检查结果可能需要进行维生素B12和叶酸检测、溶血相关检查、肾功能检查等。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溶血可能,肾功能不全可能引起肾性贫血。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贫血的具体病因,指导针对性治疗。
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避免长期偏食或过度节食,饮茶与进餐时间最好间隔一小时以上以减少对铁吸收的影响。出现疑似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自行服用补血药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造血功能。
贫血可通过观察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判断。主要表现有皮肤苍白、乏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确诊需结合血常规检查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
1、观察症状贫血早期可能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以眼睑、甲床等部位明显。伴随活动后心悸气短、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系统表现。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
2、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初步判断贫血。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可分为小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和大细胞性贫血。检查时需注意是否合并白细胞或血小板异常。
3、贫血分类诊断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需排查慢性失血或铁摄入不足。巨幼细胞性贫血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关,可能出现舌炎、肢体麻木。溶血性贫血可见黄疸、脾肿大,需完善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
4、特殊人群筛查孕妇贫血标准为血红蛋白低于110g/L,需定期监测。老年人贫血可能由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引起,需评估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素食者、消化道手术患者需重点排查维生素B12缺乏。
5、病因学检查骨髓穿刺适用于难治性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粪便潜血试验可筛查消化道出血。地中海贫血需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和基因检测。慢性肾病贫血需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
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铁吸收,可搭配柑橘类水果食用。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长期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如出现明显乏力、胸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