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贫血通常与大量体液丢失、红细胞破坏、骨髓造血抑制等因素有关。烧伤可能导致急性失血、炎症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营养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等机制引发贫血。
烧伤后体液大量渗出可导致血液浓缩和红细胞破坏,严重烧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红细胞直接流失。深度烧伤还可能损伤骨髓微环境,影响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烧伤创面继发感染时,炎症因子会干扰铁代谢并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蛋白质和铁元素通过创面持续丢失,加之烧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均可能导致造血原料不足。部分患者因疼痛应激反应引发消化道出血,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
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百分之二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儿童和老年人因代偿能力较弱风险更高。电击伤或化学烧伤可能直接破坏红细胞膜结构导致溶血。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药物相关性贫血,多次手术清创也会增加失血量。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烧伤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轻度贫血可通过高蛋白饮食配合铁剂补充改善,严重贫血需考虑输血治疗。恢复期要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瘦肉、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氧耗,创面护理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加重贫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必要时进行造血功能评估。
烧伤可能导致血压低,主要与体液丢失、血管通透性增加、疼痛刺激、感染性休克、心肌抑制等因素有关。烧伤后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可能引发低血压甚至休克。
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大量血浆样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同时烧伤创面释放的炎症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体液丢失。这种体液重新分布可造成血液浓缩和循环血量不足,心脏每搏输出量下降,最终表现为血压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湿冷等表现,需及时补液纠正。
严重烧伤时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炎症介质不仅增加血管通透性,还会导致血管扩张和心肌收缩力下降。当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15%时,可能出现烧伤休克,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心率增快、意识改变等。此时除补液外,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烧伤创面易继发感染,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革兰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可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患者除血压下降外,还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呼吸急促等表现,需积极抗感染治疗。深度烧伤伴随剧烈疼痛时,强烈的神经反射也可能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
大面积烧伤后心肌可能受到抑制,与缺氧、酸中毒、心肌抑制因子释放等有关。心功能不全可进一步加重低血压,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烧伤后应激性心肌病,表现为可逆性左心室功能减退。这种情况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必要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支持。
烧伤患者应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是关键,可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计算补液量。同时需保持创面清洁,预防感染,适当镇痛,维持电解质平衡。对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液体管理和循环支持治疗,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