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和骨关节疼痛。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而易被忽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
1、发热发热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早期表现,多由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感染或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原引起。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低热或反复高热,伴随畏寒、乏力等症状。感染常见于口腔、肺部等部位。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为普通感染。
2、贫血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和活动后气促,与红细胞生成受抑制有关。骨髓中异常增殖的白血病细胞挤占正常造血空间,导致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贫血程度与白血病进展速度相关,需警惕无诱因的乏力症状。
3、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或牙龈渗血是血小板减少的典型表现。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导致巨核系造血障碍,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⁹/L。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急情况,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治疗。
4、淋巴结肿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质地较硬且活动度差。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结结构破坏,触诊时需注意大小、质地与融合情况。需与结核、淋巴瘤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
5、骨关节疼痛胸骨压痛和四肢长骨钝痛与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增殖有关,儿童患者症状更显著。疼痛多夜间加重,可能伴随关节肿胀。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或溶骨性改变,需与生长痛、关节炎等区别。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和基因检测。治疗期间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生冷食物,防止感染。适度补充高蛋白、高铁食物改善贫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定期监测血象变化,严格遵医嘱进行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可通过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白血病通常由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注射用长春新碱等。化学治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化学治疗通常分为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
2、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异常蛋白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于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急性髓系白血病伴FLT3突变者可考虑使用米哚妥林胶囊。靶向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适用人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白血病细胞。常用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治疗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以及CAR-T细胞免疫疗法。免疫治疗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严密监测。免疫治疗对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具有较好效果。
4、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输注健康造血干细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根据干细胞来源可分为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寻找合适供者,移植后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并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治疗选择。
5、支持治疗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措施,帮助患者度过治疗相关并发症期。严重贫血时可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减少时需输注单采血小板。粒细胞缺乏期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他啶。支持治疗可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提高患者对强化治疗的耐受性。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等,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探视以降低感染风险。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