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早期可通过观察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症状判断。典型表现主要有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手/足/臀部斑丘疹或疱疹、持续低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家长发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交叉感染。
1、口腔疱疹早期可见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分布于舌面、颊黏膜及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患儿进食疼痛、流涎拒食。家长可用手电筒检查口腔,发现异常应避免强行喂食,可给予温凉流质食物。
2、手足皮疹手掌、足底及指趾间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较厚不易破溃,部分臀部也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可能伴随甲周脱屑。家长需每日检查孩子皮肤,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3、持续低热发病初期体温多在37.5-38.5℃波动,发热持续1-3天,可能伴随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建议家长每4小时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8.5℃时可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4、食欲减退因口腔溃疡疼痛,患儿常出现拒食、进食量减少等情况。家长可准备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少量多次喂养。若24小时未进食或出现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5、精神萎靡部分患儿表现为异常疲倦、嗜睡或烦躁哭闹,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出现肢体抖动、呕吐、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时须急诊处理。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培养孩子勤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患儿用品需煮沸消毒,保持居室通风。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做好环境消杀工作。
手足口病患者饮食上需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坚硬粗糙的食物。主要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泥、低温食物、低盐低糖饮食、分次少量进食等方式。
1、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手足口病患者口腔黏膜可能出现疱疹或溃疡,进食时疼痛明显。可选择米汤、藕粉、牛奶、豆浆等流质食物,或粥类、烂面条、蒸蛋羹等半流质食物。这类食物无需过多咀嚼,能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同时保证水分和基础营养摄入。
2、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泥将苹果、梨、香蕉等水果蒸熟后制成泥状,既能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促进恢复,又避免水果酸性刺激溃疡。西蓝花、胡萝卜等蔬菜煮熟捣碎后也可适量食用,但需注意避免过热导致疼痛加剧。
3、低温食物适当冷藏的酸奶、布丁等低温食物可暂时麻痹口腔神经末梢,缓解进食疼痛感。但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引起胃肠不适。冰激凌等含糖量过高的冷饮不建议频繁食用。
4、低盐低糖饮食避免腌制食品、蜜饯等高盐高糖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加重口腔黏膜脱水,延缓溃疡愈合。烹饪时减少调味品使用,可选择南瓜、土豆等自带甜味的食材,满足味觉需求的同时不影响恢复。
5、分次少量进食每次进食量控制在平日1/3-1/2,每日增加至5-6餐。小口缓慢进食,使用吸管饮用液体可减少食物与溃疡面的接触。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漱口水清洁口腔,保持黏膜湿润。
手足口病期间需保证每日饮水量,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淡蜂蜜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酸性果汁、碳酸饮料及坚果等硬物。若出现持续拒食、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症状,或发热超过3天未缓解,应及时就医。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食物温度和质地的调整,直至口腔溃疡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