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不适感,典型特征包括劳力性发作、持续时间短暂、硝酸甘油缓解、放射痛、伴随症状。
1、劳力性发作疼痛多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如上楼、负重、寒冷刺激时出现。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缺血,休息3-5分钟后症状可自行缓解。患者常能预测发作强度与持续时间,日常活动受限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度相关。
2、持续时间短暂疼痛通常持续2-10分钟,极少超过15分钟。发作呈阵发性,若超过20分钟需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疼痛性质多为闷痛、紧缩感或压迫感,而非尖锐刺痛,症状消失后无残留不适。
3、硝酸甘油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1-3分钟内显著缓解症状,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该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静脉,减少心肌耗氧量并改善供血。若连续含服3片仍无效,需考虑心肌梗死可能。
4、放射痛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臂内侧、颈部或下颌放射,少数表现为上腹痛或背部疼痛。这种牵涉痛与心脏神经支配的胚胎发育有关,易被误诊为牙痛或胃病,但发作诱因和缓解方式具有鉴别意义。
5、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伴随冷汗、恶心、呼吸困难或心悸。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乏力、头晕。发作时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缓解后恢复正常,这种一过性改变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饮食需低盐低脂,控制血压血糖,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定期复查血脂、心电图等指标,若发作频率增加或静息时疼痛,应立即就医评估是否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通常采用Braunwald分级标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发作诱因及治疗效果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分级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
1、Ⅰ级Ⅰ级指新发严重心绞痛或原有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加重,但近48小时内无静息痛发作。此类患者心绞痛症状多由体力活动诱发,疼痛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可有效缓解。心电图可能显示短暂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但无持续性心肌缺血表现。治疗以抗血小板、抗凝及β受体阻滞剂为主,多数患者经药物干预后症状可控。
2、Ⅱ级Ⅱ级为静息型亚急性心绞痛,指近1个月内发生过静息痛但近48小时未发作。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0分钟,可能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心电图常见动态ST-T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阴性。此类患者需住院监测,除强化药物治疗外,部分需考虑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病变程度。
3、Ⅲ级Ⅲ级属于急性静息型心绞痛,48小时内仍有静息痛发作。疼痛剧烈且反复出现,硝酸甘油缓解效果差,常伴血压波动或心律失常。心电图多呈现持续性ST段偏移,肌钙蛋白可能轻度升高。该级别提示极高危状态,需紧急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手术,以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日常需严格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或太极拳,每周累计15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遵医嘱规范服用抗心绞痛药物,若出现胸痛频率增加或休息时发作应立即就医。分级管理结合个体化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