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肺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发热肺炎患儿常出现中高热,体温可能超过38.5摄氏度,部分患儿伴有寒战。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持续高热可能提示病情进展。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采用物理降温时避免酒精擦浴,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
2、咳嗽早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咳痰,痰液可能呈黄色或绿色。咳嗽剧烈时可能伴随胸痛、呕吐等症状。细菌性肺炎患儿痰量较多,病毒性肺炎则以干咳为主。家长可适当抬高患儿上半身,保持室内湿度,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3、呼吸急促患儿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可能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轻度肺炎呼吸频率约40-50次/分,严重时可能超过60次/分。家长需观察患儿口唇是否发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包裹过厚衣物加重呼吸负担。
4、精神萎靡患儿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哭闹减少等,与缺氧和感染中毒症状有关。婴幼儿可能出现拒奶、烦躁不安等非特异性表现。家长需警惕精神状态改变,这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5、食欲下降因发热和呼吸道不适导致进食减少,可能伴随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家长应提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次喂养,保证水分摄入。严重拒食患儿可能需要静脉营养支持。
肺炎患儿护理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温湿度。饮食宜选择米粥、面条等清淡食物,避免油腻辛辣。恢复期可逐步增加鸡蛋羹、瘦肉泥等优质蛋白摄入。注意观察体温、呼吸等变化,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剧烈运动直至完全康复。如出现呼吸窘迫、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需立即复诊。
小朋友高烧40度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高热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中暑、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在就医前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在25度左右,减少衣物覆盖。退热贴可辅助用于额头,但无法替代药物降温。监测体温变化频率需保持每半小时一次,若持续超过39度或出现抽搐需急诊处理。
2、药物干预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两种药物需间隔4小时以上使用。禁止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用药时间和体温变化供医生参考。
3、补液支持高热易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观察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征兆,出现嗜睡或尿量明显减少需静脉补液。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4、病因排查医生会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可能需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对症治疗,但流感可用奥司他韦颗粒。特殊情况下需进行腰椎穿刺排除脑膜炎,或超声心动图筛查川崎病。
5、并发症预防高热惊厥患儿需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记录抽搐时间和表现。长期发热要警惕心肌炎、急性肾损伤等风险。恢复期应监测有无关节肿痛、皮疹等风湿热表现。疫苗接种后发热超过48小时或体温反复波动需复查。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卧床休息,饮食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鸡蛋、海鲜等易致敏食物。退热后24小时内不宜剧烈活动,体温正常3天后可逐步恢复户外活动。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变化,任何异常行为或症状加重都需及时复诊。日常注意接种疫苗预防流感、肺炎等疾病,养成勤洗手卫生习惯,避免与发热患者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