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三项检查通常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胃部健康状况和诊断相关疾病。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检查方法。医生将带有摄像头的细长软管经口腔插入消化道,可清晰发现炎症、溃疡、息肉或肿瘤等病变。检查前需空腹,过程中可能使用局部麻醉减轻不适。胃镜检查能直观判断病变位置和性质,必要时可同步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这种常见胃部致病菌感染。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和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密切相关,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决定是否进行根除治疗。
3、胃功能检测胃功能检测通过分析胃酸分泌情况评估胃部生理功能。常用方法为胃液分析或胃酸分泌试验,可检测基础胃酸分泌量和最大胃酸分泌量。结果异常可能提示萎缩性胃炎、胃泌素瘤等功能性病变,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卓-艾综合征等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进行胃三项检查前应遵医嘱做好准备工作,如胃镜检查需禁食,幽门螺杆菌检测前需停用抑酸药物。检查后注意观察有无腹痛、呕血等异常情况。日常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若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定期复查。
肿瘤十三项检查通常不能直接确诊癌症,但可作为辅助筛查手段提示肿瘤风险。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等13项指标,其异常升高可能与肝癌、胃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有关,也可能由良性病变或生理因素引起。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特定癌症的筛查有一定参考意义。例如甲胎蛋白持续升高需警惕肝癌风险,癌胚抗原异常可能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糖类抗原125升高常见于卵巢癌患者。但单项指标轻度升高往往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或病理活检进一步确认。部分非肿瘤疾病如肝硬化、盆腔炎也可能导致标志物水平波动,妊娠期女性月经周期也会影响糖类抗原125的检测结果。
肿瘤标志物检测存在假阴性与假阳性可能。早期癌症患者标志物水平可在正常范围,而某些炎症性疾病或器官功能异常时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临床通常要求连续监测指标动态变化,若数值呈进行性升高或显著超过正常值上限数倍,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遗传史者或长期慢性病患者,即使标志物轻微异常也建议完善增强CT、胃肠镜等检查。
肿瘤十三项检查更适合用于癌症治疗效果监测和复发评估。术后定期复查标志物水平可评估肿瘤是否残留或转移,化疗期间指标下降程度能反映治疗敏感性。日常体检中发现标志物异常无须过度恐慌,但应到肿瘤科就诊排查,避免自行解读结果。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均衡饮食有助于降低肿瘤发生风险,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癌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