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易患的肺炎主要包括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吸入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1、细菌性肺炎:
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免疫力较低的婴幼儿。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咳嗽伴脓痰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等。日常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2、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是主要病原体,好发于冬春季节。特征为突发高热、喘息性咳嗽,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选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母乳喂养能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病毒感染风险。
3、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多见于3岁以上幼儿。表现为持续性干咳、低热,胸片显示间质性改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是首选药物。患病期间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4、吸入性肺炎:
因呛奶或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物或分泌物吸入肺部,常见于早产儿。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发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治疗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必要时进行氧疗。喂养时应保持半卧位,喂奶后拍背排气。
5、间质性肺炎:
多与免疫功能异常或遗传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部CT可见弥漫性网格状阴影。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者需呼吸支持。居家护理需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预防婴幼儿肺炎需注重日常护理。保持适宜室温湿度,定期开窗通风;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按时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注意手卫生和餐具消毒。母乳喂养至少持续6个月能显著降低肺炎发生率。出现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呻吟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婴幼儿黄疸偏高可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喂养调整、密切监测等方式治疗。黄疸偏高通常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蓝光照射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促使胆红素结构改变,使其更容易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该方法适用于胆红素水平较高但未达到换血标准的患儿,操作时需用眼罩保护婴儿眼睛并遮盖生殖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胆红素值,避免过度照射导致体温升高或脱水。
2、药物治疗苯巴比妥可激活肝脏酶系统促进胆红素代谢,白蛋白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其毒性,益生菌可帮助建立正常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排泄。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药物治疗多作为辅助手段,需配合其他干预措施。
3、换血疗法换血疗法适用于重度黄疸或发生胆红素脑病风险的患儿,通过置换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浓度。该操作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可能发生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实施前需评估患儿体重、日龄及胆红素上升速度等指标。
4、喂养调整增加母乳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排出,必要时可暂时添加配方奶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对于母乳性黄疸,可考虑暂停母乳改喂配方奶观察黄疸变化。喂养时注意观察婴儿吸吮力及大小便次数,记录每日体重变化。
5、密切监测每日经皮测胆红素或抽血检测可动态评估黄疸进展,监测内容包括皮肤黄染范围、精神状态、肌张力等。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需更频繁监测。家庭护理中需观察婴儿哭声、进食量、大小便颜色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有助于观察黄疸变化程度,室内光线应充足但避免阳光直射。按需哺乳保证每日喂养次数,注意观察大小便颜色和量。避免使用民间退黄偏方,定期进行儿童保健随访。若发现婴儿嗜睡、拒奶、尖叫或肌张力异常等表现,须立即就医排除胆红素脑病风险。出院后遵医嘱复查胆红素值,直至黄疸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