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敏性鼻炎发作可通过避免过敏原接触、鼻腔冲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环境控制等方式缓解。过敏性鼻炎通常由花粉、尘螨、霉菌、宠物皮屑、冷空气刺激等原因引起。
1、避免过敏原接触:
明确过敏原是防治关键。夏季常见过敏原包括蒿草花粉、豚草花粉等植物花粉,建议关注当地花粉浓度预报,花粉高峰期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防花粉口罩、眼镜,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清洗面部鼻腔。尘螨过敏者需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面料寝具。
2、鼻腔冲洗:
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能机械性清除过敏原和炎性介质。推荐使用专用洗鼻器配合0.9%氯化钠溶液,每日1-2次冲洗。冲洗时保持头部前倾45度,避免呛咳。水温需接近体温,冲洗后轻柔擤鼻。该方法对孕妇儿童安全性较高,可长期使用。
3、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能有效控制鼻黏膜炎症。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缓解打喷嚏和鼻痒。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合并哮喘患者。严重发作时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
4、免疫治疗:
针对尘螨、花粉等明确单一过敏原者可考虑脱敏治疗。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剂量,诱导免疫耐受。标准化脱敏疗程需3-5年,有效率约80%。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哮喘发作等不良反应,需在专业机构监测下进行。
5、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湿度50%以下抑制尘螨繁殖,定期清洗空调滤网。新装修房屋注意通风减少甲醛刺激。宠物过敏者应将宠物隔离在卧室外,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避免剧烈温差变化,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出入空调房时可佩戴口罩缓冲冷空气刺激。
夏季过敏性鼻炎患者应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度游泳可增强鼻腔对冷刺激的适应能力。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等食物,减少辛辣刺激及高组胺食物如海鲜、腌制品摄入。坚持鼻腔按摩迎香穴,每日晨起用冷水洗脸能增强鼻黏膜抵抗力。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黄绿色脓涕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合并感染。
过敏性鼻炎可能引发鼻窦炎、哮喘、中耳炎、过敏性结膜炎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过敏性鼻炎长期未控制时,鼻腔黏膜持续充血水肿可导致鼻窦开口阻塞,诱发鼻窦炎;炎症介质通过鼻后滴漏刺激下呼吸道,增加哮喘发作风险;咽鼓管功能紊乱可能引发中耳积液;过敏原直接接触眼结膜会导致过敏性结膜炎;鼻塞严重时可能干扰正常通气,形成睡眠呼吸障碍。
1、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导致鼻窦自然开口狭窄或阻塞,窦腔内黏液排出受阻,继发细菌感染形成鼻窦炎。典型表现为鼻塞加重、脓性鼻涕、面部胀痛及嗅觉减退。治疗需在控制过敏基础上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严重时需抗生素治疗。
2、哮喘:
鼻腔与下呼吸道存在炎症联动机制,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部分泌物倒流可刺激支气管黏膜,30%-40%患者会发展为哮喘。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和咳嗽,夜间及晨间症状明显。需进行肺功能检查确诊,治疗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3、中耳炎:
鼻腔炎症波及咽鼓管时,会导致中耳压力调节功能障碍,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发病率较高,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及耳鸣。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液平面,治疗需配合抗组胺药物,必要时行鼓膜穿刺引流。
4、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原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眼结膜,引发Ⅰ型超敏反应。患者出现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50%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眼部症状。冷敷可缓解症状,严重时需使用奥洛他定滴眼液等抗过敏药物。
5、睡眠呼吸障碍:
长期鼻塞导致鼻腔通气不足,迫使患者张口呼吸,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及白天嗜睡,多导睡眠监测可确诊。需通过鼻腔冲洗、鼻用减充血剂改善通气,严重者需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注重环境控制,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并使用防螨材质,保持室内湿度40%-60%。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摄入,如猕猴桃、西兰花等,有助于减轻黏膜炎症。鼻腔冲洗可清除过敏原,建议每日1-2次生理盐水冲洗。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可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但花粉季节需避免户外剧烈运动。出现持续头痛、听力下降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