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生活方式、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消化性溃疡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应激因素、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氢钾ATP酶发挥作用,可显著降低胃内酸度,促进溃疡愈合。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也可用于抑制胃酸分泌,但效果较质子泵抑制剂弱。使用抑酸药物时需注意可能引起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2、保护胃黏膜黏膜保护剂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常用药物包括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硫糖铝能与溃疡面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层,枸橼酸铋钾除保护作用外还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效果。这类药物需在空腹时服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常见不良反应为便秘。前列腺素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也可用于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3、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根除治疗多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铋剂。常用抗生素组合有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加甲硝唑等。治疗疗程通常为10-14天,根除后能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腹泻、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需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耐药。
4、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胃酸分泌,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减少咖啡、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摄入。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联用胃黏膜保护药物。
5、手术治疗对于出现穿孔、大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术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等。手术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可能带来倾倒综合征、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术后需长期随访,注意贫血、骨质疏松等营养代谢问题,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
消化性溃疡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嫩豆腐等。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烧烤。可适量食用香蕉、南瓜等碱性食物中和胃酸。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消化性溃疡通常由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并发症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头晕、乏力等症状。胃溃疡出血多位于胃小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位于球部后壁。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表现。治疗上需禁食、补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分泌,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2、穿孔穿孔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前壁溃疡,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急诊行穿孔修补术。
3、幽门梗阻幽门梗阻多由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呕吐隔夜宿食、消瘦等。体格检查可见胃型及蠕动波。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严重者需行胃空肠吻合术解除梗阻。
4、癌变胃溃疡有1%-3%的概率发生癌变,十二指肠溃疡极少癌变。长期不愈的胃溃疡患者需定期胃镜检查并活检,发现癌变应及时行根治性手术。癌变后可表现为腹痛性质改变、消瘦、贫血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患者平时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如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定期复查胃镜,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规范完成根除治疗,避免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