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异常可能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药物性肾损伤、尿路梗阻等原因引起。长期高血糖、血压控制不佳、免疫异常、肾毒性药物使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因素均可导致肾脏损伤。
1、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升高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初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显性蛋白尿及肾功能下降。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控制血糖达标。常用药物包括胰岛素、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等,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2、高血压肾损害持续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引发缺血性肾损伤。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血肌酐缓慢升高。治疗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常用降压药有ARB类、ACEI类药物,这些药物同时具有肾脏保护作用。需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加重肾损伤的药物。
3、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肾小球炎症可导致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部分患者需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终末期需替代治疗,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
4、药物性肾损伤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造影剂等具有肾毒性,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慢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突发少尿、血肌酐升高。治疗需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行血液透析。预防需避免两种以上肾毒性药物联用,老年人用药需调整剂量。
5、尿路梗阻肾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可引起肾盂积水及肾功能损害。典型症状为腰痛、排尿困难,超声检查可确诊。解除梗阻是关键,需根据病因选择体外碎石、导尿或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肾损伤。
保护肾功能需控制基础疾病,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饮食应限制钠盐和蛋白质摄入,避免高嘌呤食物。保持适量饮水,每日尿量维持在1500毫升以上。慎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出现水肿、尿量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延缓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