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5期是指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属于肾功能严重衰竭阶段。慢性肾脏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5期,5期肾小球滤过率通常低于15毫升每分钟,此时肾脏已无法维持机体正常代谢需求,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贫血、骨代谢异常等症状。肾病5期主要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进展引起,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维持生命。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可能出现全身水肿、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由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患者常合并肾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慢性肾脏病5期治疗主要包括肾脏替代治疗和并发症管理。血液透析通过人工肾机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通常每周需要进行3次治疗。腹膜透析利用患者自身腹膜作为滤过膜,可在家中进行每日透析。肾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受限于肾源匹配和免疫排斥问题。并发症治疗包括纠正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调节钙磷代谢的碳酸钙咀嚼片、控制血压的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患者需严格限制水分、钠、钾、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体重、尿量等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和透析治疗。饮食上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过度疲劳。患者及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病引起的腰疼通常位于腰部两侧肋骨下方至髂嵴之间的区域,即肾区。肾区疼痛可能由肾结石、肾盂肾炎、肾囊肿等多种肾脏疾病引起,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 肾区定位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上极平第11胸椎,下极达第3腰椎水平。肾区疼痛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肋骨与髂骨之间的深部钝痛或绞痛,可向同侧下腹或腹股沟放射。体检时叩击该区域可能出现叩击痛,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结石发作。
2. 肾结石疼痛肾结石移动时可引发典型肾绞痛,疼痛起于肋脊角,沿输尿管走向放射至会阴部。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结石卡顿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时,疼痛多位于侧腰部;若进入输尿管中段,疼痛可转移至下腹部。
3. 感染性疼痛肾盂肾炎引起的腰痛多为持续性胀痛,伴发热、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查体可见患侧肾区明显叩痛,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尿培养阳性。慢性肾盂肾炎可能表现为间歇性腰部隐痛,易与腰肌劳损混淆。
4. 囊肿与肿瘤单纯性肾囊肿通常无症状,但囊肿增大压迫肾包膜时可出现腰部酸胀感。多囊肾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双侧腰部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钝痛。肾肿瘤早期多无痛感,晚期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引发持续性剧痛,需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5. 其他肾脏疾病肾积水、肾梗死等疾病也可导致肾区疼痛。肾积水疼痛程度与梗阻进展速度相关,急性梗阻疼痛剧烈,慢性梗阻可能仅感腰部不适。肾梗死多突发患侧腰部剧痛,伴血尿和血压升高,常见于房颤患者或血管炎性疾病。
出现肾区疼痛时应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减少高盐高嘌呤饮食,避免长时间憋尿。若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血尿、少尿等症状,须立即就诊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