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可通过控制血压、调节饮食、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肾移植等方式治疗。慢性肾病通常由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多囊肾、长期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慢性肾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恶化。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目标值通常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氨氯地平片、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同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
2、调节饮食慢性肾病患者需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千克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限制豆类及豆制品摄入。同时需控制磷、钾的摄入量,避免高磷血症和高钾血症。每日饮水量应根据尿量调整,通常以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为宜。
3、药物治疗针对慢性肾病并发症可使用相应药物治疗。纠正贫血可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调节钙磷代谢可使用碳酸钙片、司维拉姆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使用非布司他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4、透析治疗当慢性肾病进展至终末期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每周需进行2-3次,通过透析机清除体内代谢废物;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每日需更换透析液3-5次。两种透析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
5、肾移植对于符合条件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肾移植是最佳治疗选择。移植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霉酚酸酯片等预防排斥反应。移植肾的平均存活期可达10-15年,部分患者可达到20年以上。术后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药物浓度。
慢性肾病患者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建议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出现水肿、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支持。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高盐、高脂、高嘌呤食物,根据肾功能分期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肾病引起的腰疼通常位于腰部两侧肋骨下方至髂嵴之间的区域,即肾区。肾区疼痛可能由肾结石、肾盂肾炎、肾囊肿等多种肾脏疾病引起,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 肾区定位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上极平第11胸椎,下极达第3腰椎水平。肾区疼痛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肋骨与髂骨之间的深部钝痛或绞痛,可向同侧下腹或腹股沟放射。体检时叩击该区域可能出现叩击痛,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结石发作。
2. 肾结石疼痛肾结石移动时可引发典型肾绞痛,疼痛起于肋脊角,沿输尿管走向放射至会阴部。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结石卡顿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时,疼痛多位于侧腰部;若进入输尿管中段,疼痛可转移至下腹部。
3. 感染性疼痛肾盂肾炎引起的腰痛多为持续性胀痛,伴发热、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查体可见患侧肾区明显叩痛,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尿培养阳性。慢性肾盂肾炎可能表现为间歇性腰部隐痛,易与腰肌劳损混淆。
4. 囊肿与肿瘤单纯性肾囊肿通常无症状,但囊肿增大压迫肾包膜时可出现腰部酸胀感。多囊肾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双侧腰部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钝痛。肾肿瘤早期多无痛感,晚期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引发持续性剧痛,需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5. 其他肾脏疾病肾积水、肾梗死等疾病也可导致肾区疼痛。肾积水疼痛程度与梗阻进展速度相关,急性梗阻疼痛剧烈,慢性梗阻可能仅感腰部不适。肾梗死多突发患侧腰部剧痛,伴血尿和血压升高,常见于房颤患者或血管炎性疾病。
出现肾区疼痛时应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减少高盐高嘌呤饮食,避免长时间憋尿。若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血尿、少尿等症状,须立即就诊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