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可通过血肌酐检测、尿素氮检测、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尿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尿毒症通常由慢性肾病进展、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原因引起。
1、血肌酐检测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判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尿毒症患者血肌酐值通常超过707微摩尔每升,提示肾脏排泄功能严重受损。检测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若结果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
2、尿素氮检测尿素氮反映肾脏对蛋白质废物的清除能力。尿毒症时尿素氮值常超过28.6毫摩尔每升,伴随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检测可能受高蛋白饮食或脱水影响,需重复检测确认。持续升高需警惕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3、肾小球滤过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每分钟可确诊尿毒症。该指标通过血肌酐、年龄、性别等参数计算,能客观反映肾功能分期。慢性肾病5期患者eGFR持续低于此值,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
4、尿液检查尿常规显示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提示肾实质损害。尿毒症患者尿比重固定于1.010左右,尿量逐渐减少至400毫升以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5、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或CT显示双肾萎缩、皮质变薄是慢性肾衰的典型表现。超声检查无创且便捷,可评估肾脏大小及结构异常。影像学结果需与实验室数据结合,排除急性肾损伤等可逆因素。
确诊尿毒症后需严格限制蛋白质及盐分摄入,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避免加重水肿。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复方α-酮酸片等药物纠正代谢紊乱。出现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必要时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尿毒症皮肤痒可通过皮肤保湿、调整透析方案、药物治疗、光疗、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尿毒症皮肤痒通常由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皮肤干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神经病变等原因引起。
1、皮肤保湿尿毒症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易出现干燥脱屑。建议每日使用无刺激的保湿霜,如含尿素或甘油的医用润肤剂,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皮肤保湿有助于减少瘙痒发作频率,改善皮肤完整性。
2、调整透析方案充分透析是缓解瘙痒的关键。可通过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频率或改用高通量透析器提升毒素清除率。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能更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调整透析液钙离子浓度至1.25-1.5mmol/L有助于改善钙磷代谢。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调节神经敏感性,盐酸西替利嗪片拮抗组胺受体,或口服活性炭吸附肠道毒素。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需使用西那卡塞片控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用药期间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4、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可抑制皮肤炎症反应,每周2-3次治疗能显著减轻瘙痒症状。光疗需在专业设备下进行,治疗前后需做好皮肤防护,避免日晒灼伤。该疗法对透析不充分导致的顽固性瘙痒效果较好。
5、心理疏导慢性瘙痒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加重症状感知。可通过正念训练、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心理状态,必要时联合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抓挠导致皮肤感染。
尿毒症皮肤痒患者需保持低磷饮食,限制奶制品、坚果等高磷食物摄入,每日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定期修剪指甲。若出现皮肤破溃、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长期瘙痒控制不佳时需评估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管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