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实现长期血糖稳定。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等。
1、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患者可使用血糖仪在家自测,记录数据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血糖波动较大时需增加监测频率,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
2、饮食控制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比50%-60%,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克,推荐西蓝花、魔芋等。严格控制高糖高脂饮食,采用少食多餐模式,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胰岛负担。
3、运动疗法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分次完成。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8-10组动作,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随身携带糖果应急。
4、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片为一线用药,可抑制肝糖原分解。格列美脲片促进胰岛素分泌,需注意低血糖风险。达格列净片通过尿液排糖,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阿卡波糖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需随餐服用。西格列汀片增加肠促胰素效果,肝肾损伤者慎用。
5、胰岛素注射当口服药失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采用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维持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控制餐后血糖。注射需轮换部位,避免皮下脂肪增生。胰岛素用量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
2型糖尿病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每日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眼底、肾功能等并发症筛查。出现多饮多尿加重、体重骤降或伤口不愈时及时就医。家属应学习低血糖急救知识,家中常备葡萄糖片,共同参与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通常可以要孩子,但需在孕前、孕期及产后全程接受医学监测与管理。2型糖尿病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主要风险包括妊娠期血糖波动、胎儿发育异常、妊娠高血压等。建议计划怀孕前3-6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眼底检查等全面评估,孕期需通过饮食调节、运动干预及胰岛素治疗维持血糖达标。
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成功率与健康人群差异较小。孕前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3.9-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妊娠期间应采用胰岛素替代口服降糖药,避免二甲双胍等药物潜在致畸风险。每日需监测空腹及三餐后血糖,定期进行胎儿超声和胎心监护,重点关注胎儿心脏、神经管发育情况。
若合并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或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妊娠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肾病Ⅲ期以上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恶化,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有眼底出血风险。此类情况需多学科团队评估,必要时建议暂缓妊娠。妊娠期间血糖持续超过11.1mmol/L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导致胎儿窘迫或流产。高龄、肥胖或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应充分权衡妊娠风险与生育需求。
产后需继续加强血糖管理,妊娠期糖尿病约半数会在未来10-20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哺乳期仍推荐胰岛素治疗,避免口服降糖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建议每3年进行糖尿病筛查,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kg/m²范围,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新生儿出生后需监测血糖,警惕低血糖发生,儿童期应定期评估糖尿病遗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