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时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属于异常,正常体温范围在36-37.3摄氏度之间。体温异常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因素有关。
1、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儿童发烧最常见的原因,如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咳嗽、腹泻等症状,及时就医明确感染类型。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
2、免疫反应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反应,通常持续1-2天。这种发热是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正常过程,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下。家长可让孩子多饮水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不退,需联系接种单位咨询。
3、环境因素穿着过多、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轻度升高。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在密闭车厢或暖气房中易出现"捂热综合征"。家长应保持室内通风,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用温水擦拭颈部、腋下等部位物理降温。
4、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脱水等代谢问题可能引起体温波动。这类发热往往伴随多汗、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表现。家长需注意补充电解质水,记录每日出入量。医生可能建议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生化等指标,确诊后使用甲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
5、中暑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出现高热伴意识障碍等中暑表现。家长应立即将孩子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大血管处皮肤。严重者需急诊静脉补液,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物控制脑水肿。
家长应定期监测发热儿童体温变化,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须立即就医。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可适量食用米粥、蒸苹果等易消化食物。注意补充水分,每公斤体重每日需水量约80-100毫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为宜。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退热后仍要观察72小时,注意有无皮疹、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