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通常为5-10年,具体时间与疾病分期、治疗方案及个体差异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生存期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诊断且对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可能达到10年或更长的生存期。这类患者通常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联合免疫调节药物来那度胺的治疗方案,同时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疾病处于Durie-Salmon分期Ⅰ期或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的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治疗过程中若达到完全缓解或微小残留病灶阴性,预后会明显改善。患者年龄较轻、无严重并发症、体能状态良好也是长期生存的有利因素。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可获得5-7年的生存期,部分低危患者通过持续治疗可维持疾病稳定。
疾病进展迅速或对药物耐药的患者生存期可能缩短至2-3年。这类情况多见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如del(17p)、t(4;14)等,或诊断时已合并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等终末器官损害。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进一步缩短,新型药物如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塞利尼索等可为部分患者提供额外生存获益。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耐受性较差,生存期可能受到影响。疾病晚期出现多发性溶骨性病变、严重贫血或反复感染也会缩短预期生存时间。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清M蛋白和游离轻链水平,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密度,每日补充适量维生素D和钙剂可预防骨质疏松。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出现骨痛加重或新发骨折需及时就医,感染发热时应立即进行抗感染治疗。心理支持对改善生活质量很重要,可参加病友交流活动获取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