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造成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包括胆汁淤积、继发感染、胆道梗阻和肝硬化。胆管结石可通过药物溶石、内镜取石、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等方式治疗。
1、胆汁淤积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长期淤积会损伤肝细胞。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利胆药物。
2、继发感染胆汁淤积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等症状。需使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行胆道引流。
3、胆道梗阻结石完全阻塞胆管会引起胆道高压,导致肝内小胆管破裂。可能伴随陶土样便、肝区疼痛等症状。需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或手术解除梗阻。
4、肝硬化长期胆管梗阻可诱发胆汁性肝硬化,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等。晚期需考虑肝移植治疗,早期可使用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延缓进展。
建议胆管结石患者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肝功能,出现发热、黄疸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