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降低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诊断依据,骨质疏松可能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确诊并采取补钙、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方式干预。
1. 年龄增长骨量在30岁后自然流失,绝经后女性流失加速。建议通过牛奶、豆制品补充钙质,配合日晒促进维生素D合成,无须药物干预。
2. 雌激素缺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跃。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可遵医嘱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或双膦酸盐类药物。
3. 钙摄入不足长期膳食钙低于每日800毫克需求可能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典型症状包括夜间小腿抽筋,需增加乳制品、绿叶蔬菜摄入,必要时补充碳酸钙制剂。
4. 慢性疾病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常合并病理性骨折风险,需治疗原发病并联合使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测骨密度,日常保持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酗酒等加速骨量流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