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湿热内蕴型四种证型,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饮食控制等方式干预。
1. 阴虚燥热型多因阴液亏虚导致虚火内生,表现为口干多饮、尿频色黄。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可配合针刺肺俞、肾俞等穴位。
2. 气阴两虚型常见于病程较长者,兼见乏力自汗、舌淡少津。推荐生脉散合玉液汤加减,黄芪、山药等药材可益气养阴,艾灸足三里有助于改善症状。
3. 阴阳两虚型晚期患者多见畏寒肢冷、夜尿频多,需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配合关元、命门穴位艾灸,慎用苦寒伤阳药物。
4. 湿热内蕴型多伴脘腹胀满、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湿。葛根芩连汤加减为主方,薏苡仁、茯苓等利湿药材可配伍使用,避免肥甘厚味饮食。
中医治疗需结合个体体质调整方案,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配伍,配合低糖饮食及八段锦等养生功法,定期监测血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