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夏季可通过调整饮食、物理降温、合理作息、适度运动、药物辅助等方式缓解暑热。暑热可能由高温高湿环境、汗液蒸发受阻、体温调节失衡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干预。
1、调整饮食适量食用西瓜、绿豆、黄瓜等清热解暑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胃肠负担,可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饮品预防脱水。脾胃虚弱者需控制寒凉食物摄入量。
2、物理降温使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促进散热。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6-28℃,避免直吹。选择棉麻材质衣物帮助汗液蒸发,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
3、合理作息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保证7-8小时睡眠。午间可小憩30分钟,避免烈日下剧烈活动。居室使用遮光窗帘减少热辐射,睡前温水淋浴有助于体温调节。
4、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不超过1小时。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配合按压合谷、曲池等穴位帮助散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减少户外活动。
5、药物辅助出现头晕恶心等轻度中暑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软胶囊、人丹等解暑药物。严重中暑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禁用酒精擦浴等错误降温方式。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胰岛素保存温度。家庭可备置冰袋、退热贴等应急物品,老人儿童建议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若出现持续高热、抽搐等症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并联系急救。日常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等代茶饮,避免突然从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空调房诱发热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