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引发甲型肝炎的饮食主要有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贝类、被污染的生鲜蔬果、未经消毒的饮用水、生食或半生食的肉类、不洁街头小吃等。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常见感染方式。
1、生食贝类牡蛎、蛤蜊等滤食性贝类易富集水体中的甲肝病毒,生食或未彻底煮熟时可能携带活病毒。病毒在60℃以上高温持续加热1分钟可灭活,建议彻底蒸煮至贝壳开口后再继续加热一段时间。沿海地区因饮食习惯更需注意。
2、污染蔬果用受污染水源灌溉或清洗的蔬菜水果可能携带病毒,尤其是生食的沙拉、凉拌菜等。病毒在蔬果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建议彻底清洗后去皮食用,或使用沸水短暂焯烫。流动清水搓洗30秒以上可降低风险。
3、未消毒水源直接饮用未经煮沸或过滤的河水、井水存在感染风险,病毒在粪便污染水源后可存活数月。野外活动时应选择瓶装水或煮沸处理,家用净水器需确保有病毒过滤功能。洪水后更需警惕水源污染。
4、生食肉类生肉制品如刺身、醉虾蟹等加工过程可能接触污染器具或水源,冷冻无法完全灭活病毒。猪牛羊虽非病毒宿主,但屠宰运输环节可能被污染。建议肉类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处理生熟食需分开器具。
5、不洁摊贩食品街头摊贩食品若卫生条件差,操作者携带病毒或使用污染水源,易造成交叉感染。夏季凉皮、冰粉等高风险食品需谨慎选择。购买包装食品应确认生产资质,避免三无产品。
预防甲型肝炎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摄入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获得免疫力,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日常处理食材前需充分洗手,生熟分开存放,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