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耳后出现可移动的疙瘩可能由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皮脂腺囊肿、脂肪瘤、先天性鳃裂囊肿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性质。
1.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婴儿免疫系统发育期易因局部感染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表现为黄豆大小可滑动的疙瘩,可能伴随发热。家长需观察是否伴有抓耳行为,避免挤压,感染控制后多自行消退。
2. 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堵塞形成囊性包块,质地较硬但可推动,表面可能有黑头。家长需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继发感染,较大囊肿需小儿外科评估是否需切除。
3. 脂肪瘤皮下脂肪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触诊柔软无痛感。家长可通过定期测量大小监测生长速度,生长过快或影响外观时建议整形外科干预。
4. 鳃裂囊肿胚胎发育残留形成的囊性结构,多位于耳垂下方,可能伴瘘管开口。家长发现渗液或反复感染需尽早就诊,手术彻底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建议家长每日用温水清洁婴儿耳后皮肤,避免抓挠刺激,发现疙瘩增大变硬或皮肤发红时及时至儿科或小儿外科就诊。